2021年终专题评论国际深度

混乱的对华政策背后,是欧洲外交的战略失语与制度失能

欧洲对华问题的真正症结不是对美靠拢,而是⋯⋯?

2014年3月27日巴黎,无国界记者组织 (RSF) 的示威者抗议期间,埃菲尔铁塔旁挂了一幅描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海报。

2014年3月27日巴黎,无国界记者组织 (RSF) 的示威者抗议期间,埃菲尔铁塔旁挂了一幅描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海报。摄:Philippe Wojazer/Reuters/达志影像

矛如

刊登于 2021-12-01

#美丽新秩序#矛如#评论

随着中美“新冷战”从预言逐渐成为现实,无论在美国还是中文世界,新闻和舆论的透镜都被这一新兴的两极世界秩序重塑,大大小小的热点国际事件日益被简化为中美竞争的子话题。欧盟及其成员国混乱的对华政策是其中最鲜明的一例。

一边厢,柏林、巴黎和布鲁塞尔的决策者屡屡拒绝在地缘政治和人权议题上紧跟美国新旧两届政府的步伐,主张继续强化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和气候变化合作,甚至在去年末不顾候任总统拜登幕僚的呼吁,抢先与中国达成了《全面投资协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另一边厢,欧盟又时不时展示强硬姿态,CAI成为了欧盟就新疆问题对华制裁引发中国反击的牺牲品;近日,欧盟出台了自己的印太战略文件,更在两岸关系紧张之际与台湾频繁开展不同层次的互动、示好,俨然台湾的亲密伙伴和坚定支持者。

如此混乱的信号,无疑会令未做仔细考察的观察者深感疑惑,或解读为欧洲为了经贸利益不惜牺牲其引以为傲的自由民主价值观,自私而虚伪;或解读为欧洲归根结底是西方阵营的一份子,虽然步履迟缓,但终会走上对抗中国的道路;或努力从各国国内政治——如近期的德国大选——中寻找未来的蛛丝马迹。

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未能理解到欧洲对华政策背后的深层问题,从来都不在于“亲美”还是“亲中”的二元选择,而在于欧盟长期以来在外交和安全事务上的结构性缺陷,即:既缺乏一套有效的集体决策和执行机制,又缺乏一个清晰而现实的战略愿景。欧洲游移不定的模糊面貌背后,是一颗不成熟的内心。明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判断其未来走向。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