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深度

蒙頁:後默克爾時代,中歐將有「體制之爭」?

歐洲對華立場未必會像一些評論預測或希冀的那樣持久地「強硬」、「以價值立場為主」。

2021年10月26日德國柏林,總理默克爾和她的政府成員,包括財政部長奧拉夫·蕭茲(左)。

2021年10月26日德國柏林,總理默克爾和她的政府成員,包括財政部長奧拉夫·蕭茲(左)。攝:Sean Gallup/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1-10-28

#2021德國大選#蒙頁#評論

截至發稿時,德國大選後續談判初步結果出爐,「紅綠燈」聯盟各黨(社民黨SPD、綠黨及自民黨FDP)宣布於週四(21日)開始正式執政聯盟談判。此前聯邦議會大選結果得票率分布為社民黨25.7%,綠黨14.8%,自民黨11.5%,現任總理默克爾所屬的傳統中間偏保守派大黨基民盟(CDU/CSU)則以22.5%、即本黨在聯邦大選史上最低得票率「慘敗」。其餘兩個少數黨派左翼黨(die Linke)和極右翼民粹政黨「另類選擇黨」(AfD)分別獲得4.9%和10.3%的得票率。

目前組閣工作仍在進行中,是否在年尾能有最終結果仍是未定數,不過眼看綠黨、自民黨和社民黨共同執政的組合很有可能成形。而擺在新聯盟面前的問題是一致的,即在默克爾離開後,歐洲火車頭、政黨利益更加分散的德國,能否和其他歐盟國家一起,尋求更一致的對華立場——留給歐洲的終極問題是,在民主體制當下的危機下,歐洲被期望扮演什麼角色,又能否實現?而這樣的轉向是否持久,長遠來說歐洲能否突破默克爾的遺產,光看政界和學界,恐怕還不足夠。

2021年9月20日德國法蘭克福,競選廣告牌顯示 Annalena Baerbock德國綠黨的總理候選人,Olaf Scholz德國社會民主黨 (SPD) 的總理候選人和 Christian Lindner德國自由民主黨 (FDP) 的主要候選人。
2021年9月20日德國法蘭克福,競選廣告牌顯示 Annalena Baerbock德國綠黨的總理候選人,Olaf Scholz德國社會民主黨 (SPD) 的總理候選人和 Christian Lindner德國自由民主黨 (FDP) 的主要候選人。攝:Sean Gallup/Getty Images

總理造就者:少數黨決定執政黨

這哪怕在相較英美兩黨制而言,選舉制度和選民傾向都更為分散的德國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

此次選舉結果產生了、由兩個少數黨派綠黨和自民黨先行雙邊協商、而後共同在社民黨和基民盟兩個傳統大黨當中選擇一個進行組閣的現象,亦即實質上由少數黨派超越得票率更高的大黨來決定執政黨聯盟的組成——這哪怕在相較英美兩黨制而言,選舉制度和選民傾向都更為分散的德國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

德國的政黨和選舉制度下多黨聯合執政是常態,因為即使是兩個傳統大黨基民盟和社民黨也幾乎不可能單獨獲得超過議會半數席位的得票率;現任的默克爾政府是基民盟和社民黨聯合執政的「大聯盟」,兩黨在選前都已表態無意願在下屆政府繼續共同執政。而「另類選擇黨」(AfD)儘管近年來崛起迅速,但德國受全球右翼民粹浪潮的影響相比較而言還是沒有那麼深重,AfD的反歐元、反歐盟、反移民,其地方組織與新納粹勢力和疫情以來的陰謀論糾纏不清,始終被排除在聯邦主流政壇之外,各黨派都明確表示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都將拒絕與其聯合執政,以阻止其成為聯邦執政黨之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