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谁能保护M+:复杂情绪与普遍忧虑,专业性能挡住政治审查吗?

若果将来,一个重压下失去策展自主和接受完全中国式审查的M+,还会被艺术世界认可为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机构吗?

2021年11月12日,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正式开幕,当中有六个专题展览,包括“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

2021年11月12日,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正式开幕,当中有六个专题展览,包括“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胡且越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1-11-21

#M+#亚洲国际都市

“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巨大的空间似乎没有尽头。我努力从扑面而来的展品中寻找这间博物馆未来可能去向的蛛丝马迹⋯⋯我不停地走,直到有一刻我经历了体力和心理上的双重崩溃。我决定离开,回家休息。”

上周四,在香港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前一天的媒体预览日,逾百位媒体机构代表赶到现场,参观即将同时开幕的六个主题展览。空气中弥漫着严阵以待的紧张气氛,混合着人们积累已久的好奇和兴奋。在M+近十年建设期的漫长等待里,博物馆团队持续利用其他场地策划展览和活动,收获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关注也总是多过对于艺术本身的讨论。这一次又不出所料,港区国安法实施后的政治审查成为所有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媒体问答现场俨然如一次政府答记者会。媒体会后的参观环节,记者们被分成多组,如运动会般在举着不同颜色小旗的工作人员带领下快速地浏览各展区,听取策展人们用极其简略的方式不厌其烦地复述自己的策展内容。相机快门闪动,当然很快都集中在一些最具争议的作品上。

最受关注的问题还是艺术家艾未未和他中指举向天安门的摄影作品《透视研究:天安门》。去年三月,有香港议员质疑M+馆藏的这件作品涉嫌“侮辱国家尊严”并“违反港区国安法”,认为应该重新审视其现有馆藏和购藏机制,引发一波激烈的争论。这件作品属于收藏家乌里·希克2012年捐赠的约1500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之一,整批藏品涉及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包含不少表达颇为直率和涉及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作品。M+最后将《透视研究:天安门》的作品图片从网站撤下,仅保留作品文字介绍并称将研究其合规性。之后M+也经媒体透露这件作品因策展的计划和选择原本就不会出现在开幕展览中,以一种“专业性”的姿态回应这次政治性危机,因此也被包括艾未未在内的一些艺术界人士批评为“自我审查”。

公允地说,“专业性”似乎是M+在香港当下的政治环境中唯一可用来处理此类审查压力的方式,其中的闪转腾挪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自我审查”的意味。

艾未未影像作品《长安街》在展厅中显眼的位置展出。
艾未未影像作品《长安街》在展厅中显眼的位置展出。摄:林振东/端传媒

M+风格的自我审查?

公允地说,“专业性”似乎是M+在香港当下的政治环境中唯一可用来处理此类审查压力的方式,其中的闪转腾挪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自我审查”的意味。这次开幕展中,“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当代中国艺术举足轻重的四十年”占据了最大的一个展览空间,艾未未的《透视研究:天安门》确实不在其中。有趣的是,策展人皮力选择了艾未未的另外两件作品,影像《长安街》和刷白古代陶罐的装置《洗白》都在展厅中显眼的位置展出,显示某种专业性上的微妙平衡。

要系统地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史是不可能跳过艾未未的。为了确保“专业性”,M+策展团队似乎选择了一种将“自我审查”限制在最小范围的策略——即暂时避开一些处于风口浪尖议题的单个作品,尽量不改变研究和策展的叙事框架,也试图建立“对事不对人”的最佳实践,从而在现有最大可能的程度上试探、维持和保护自己工作中的自由边界。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