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中国艺考生困境:所谓低分上名校,他们真的选对了人生捷径?

想通过艺术类招生进入名校的艺考生们,将面对愈来愈高的隐性成本。

一位饰演日本士兵的中国演员在拍摄期间吃午饭。

一位饰演日本士兵的中国演员在拍摄期间吃午饭。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章罗储林

刊登于 2021-09-28

#教育亲子#考试#学习教育#培训#应试教育#中国教育#教育

【作者按】去年一月,我从学校毕业后来到一家艺考培训机构工作。这是我四年之后,再度回到艺考培训行业,只是身份由学生变为了老师。艺考总被设想为“终南捷径”,仿佛只要成绩不好选择艺考就可一步升天,艺考机构的确如此宣传。但事实如此吗?在机构里,我的确见到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只想混个大学文凭,但更多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他们在学校教育里没有优势,却被“低分上名校”的宣传激励,希望凭此一搏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又陷入另外一重挣扎。9月24日,中国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艺考要严控校考范围和规模、逐步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看起来形式上艺考将愈发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代表实际上人人都有机会吗? 说到底,一个内卷到底的时代和社会,谁都没有把握自己的未来终将如何,不得不卷,可是,未来的钥匙却并不在自己手里。

我是因为成绩不好才来学编导的

“我是因为成绩不好才来学编导的,早知道这么辛苦我就不来读了。我的梦想特别简单,就是躺在床上也能有钱赚。”当老师在课堂上问起梦想的时候,邹丽毫不犹豫地说出这句话。

邹丽是广东“乐享工作室”的学生,这家机构针对想要考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从高一到高三的培训课程。今年12月起,邹丽将和一百多万名考生一起,参加各种考试,争取进入2000多所艺术类院校或设置了艺术类专业的大学。与传统的美术、音乐等考生不同,邹丽选择的是门槛较低的“编导”专业。

1977年,中国的艺术类院校恢复单独组织考试,彼时艺考仍然犹如“小圈子游戏”。2002年开始兴起艺考热,参加艺考的考生由3.2万人飙升至2020年的105万人,其中近56%都是报考美术类考生。而随着美术类专业竞争压力增大,报考编导类专业的人数逐年递增,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也越来越多,不仅是传统的综合类大学,甚至许多理工类更强的院校也纷纷开设此类专业。

要成功被录取进入艺术类院校,考生首先要参加由各省招生考试院组织的统一专业考试或院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然后再与其他普通高考考生一样参加高考。由于大部分院校在考生通过专业考试之后,都会相应降低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有的学校甚至对比普通考生录取线低200余分,这使得考生多了一个理由选择参加编导艺考:“低分上名校”。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