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陆深度舆论观察河南暴雨

从问责消失到鸿星尔克:河南水灾的多重叙事与自我感动的民间情绪

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场暴雨,国家意志与民间情绪,以更加民粹的形式团结在了一起。

2021年7月23日中国河南省新乡市 ,救援人员使用卡车从灾区疏散当地居民。

2021年7月23日中国河南省新乡市 ,救援人员使用卡车从灾区疏散当地居民。摄:Cui Nan/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21-07-26

#河南暴雨#公共舆论#评论

河南暴雨带来的洪水,和以快速反应见长的互联网之间,拉开了明显的时间差。以微博热搜作为坐标来看,7月20日下午2点,已经因暴雨而淹没了部分路段的郑州,在微博热搜中得到的话题呈现是“郑州的海来看我了”——这是近几年中国民间对城市内涝的常见浪漫化修辞,官媒也习惯用“开启看海模式”报道城市暴雨。下午5点,一小时內201.9毫米的超历史极值暴雨刚刚下完,话题“郑州地铁4号线成水帘洞”上升到热搜第6名,此时暴雨造成的惨剧已陆续发生。

直到当天晚上7点半,“郑州停电”、“河南暴雨救援电话”、“河南暴雨互助”等话题进入热搜榜,人们才普遍意识到这是一场灾难,并开始在社交媒体上积极转发求助和救援信息。当晚8点之后,水灾舆论聚焦在被洪水淹没的郑州地铁上,人们转发困在地铁里的人发出的呼救视频,但信息也陷入混乱之中,郑州市政府一度发出消息指受困者已全部被救出,又迅速被求救者发出的信息证伪。在21日凌晨近4点官方通报地铁中有12人死亡之前,人们对地铁5号线的救助和伤亡情况所知甚少,而截至本文发稿时,官方也只公布了其中9名遇难者的信息,此外,仍有地铁失联者的家属在要求官方继续搜救。

信息混乱的局面在后续几天也没有得到显著好转。一方面,民间依靠互联网快速建立起发挥“调度中心”作用的自救网络,但面对分布在整个河南省的大面积受灾人口,仍然力有不逮;另一方面,河南政府以沉默寡言的姿态守住了关键信息的发布权限,尽管大量市场化媒体在前线发回调查报道,始终未能凝聚起问责的声音。当局没有承受需迫切回应的公共舆论压力,伤亡人数和名单也只能等待官方“权威发布”。

暴雨过后,救援与调查仍要持续一段时间,这创造了一个舆论窗口期,众多游离在灾难核心叙事之外的社会议题逐一登场,测试民间情绪的水温。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