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公共文本与现象真实:无家者电影《浊水漂流》,有没有拍出露宿街头的真相?

什么是露宿街头的真实?一部公共文本,所立足与被审视的,又在何处?

《浊水漂流》剧照。

《浊水漂流》剧照。网上图片

梁俊彦

刊登于 2021-07-04

#梁俊彦#评论

香港日前上映了一部社会公共性较强、题材罕见的本土剧情电影《浊水漂流》,讲述无家者(台:街友、陆:流浪汉)的故事,电影改编自2012年的一单真实事件,港府对深水埗一条天桥下的无家者进行突击清场,清走大量私人物品,随后政府被这批无家者集体告上法庭,事件以港府赔偿告终。

在香港近年政治压抑、制度失灵的背景下,这部弱势吿政府、民告官的电影,无疑具有一些符号意味;但相信大部分去观看电影的人,主要是怀抱著对无家者群体的关怀,希望借此电影能对这个群体的真实生活现状有所了解。

对影片的评价两极。固然有认为导演不落俗套、心怀底层的赞誉,也有气急败坏的负评。其中,从事无家者相关工作的社区工作者(社工)、政治工作者(地区组织、压力团体等)对影片的批评,尤令人关注。

普遍来说,批评核心是:与现实有差距。笔者并非专业影评人,在电影美学层面,无意多加评论,也明白剧情片无需做到“故事真实”;笔者想要指出的是影片引人介怀之处:是否带出了“现象的真实”——一部公共文本,所立足与被审视的,是什么?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