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骇客、漏洞与三不管国际法:进击的中美俄网路战如何在眼底发生

其实各个国家都会有限度地容忍某些刺探、间谍行为,但这个限度到底在哪,国家之间毫无共识。

2021年1月25日德国柏林,一个人在电脑前工作。

2021年1月25日德国柏林,一个人在电脑前工作。摄:Sean Gallup/Getty Images

黎班

刊登于 2021-04-21

#网络战#评论#黎班

三月中,中美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安克雷奇)进行对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开场序言中讲道:“⋯⋯我方十分关切中方的某些行为,包括在新疆、香港、台湾、针对美国的网路攻击以及针对我方盟邦的经济压迫⋯⋯”,而中方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中在回应中反击:“⋯⋯说到网路攻击,美国在发动攻击技术能力上无人能出其右,美国不该将这问题怪罪到其他人头上⋯⋯”。

由于中美双方在其他方面的交锋过于火热,让这一小段的交锋完全无法吸引到媒体的目光,但对于关心网路安全政策的人来说,这一小段讨论其实意义重大,因为在中美对谈的两周之前才刚刚发生了大规模的攻击事件。这个攻击事件是针对微软的电子邮件系统Exchange而来,而微软与美国政府都将责任指向了与中国政府相关的骇客。而在去年的12月,美国政府也曾指控,与俄罗斯政府有紧密关联的骇客,成功攻入美国政府的系统并获取了机密信息。

在这些威胁下,拜登政府也提升了对网路安全的重视,并且说要指派一个“网路安全沙皇”来统筹此届政府的网路安全政策。

为何拜登政府把这项议题放到跟台湾、香港、新疆与澳大利亚等议题相同的高度?并且,网路安全难道不是一个靠自身技术就可以克服的问题吗?为何需要提升到国际谈判的层次来谈?要回答这些疑问,我们要谈网路安全的技术、战略以及各方行动者的动机。从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的不断升级的网路行动,我们可以看出些端倪。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