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中美阿拉斯加会谈的“对峙”,只是两国未来冲突的序曲?

中国要“平视美国”,美国也会更严格“完全对等”地对付中国。而一整套“西方话语词汇”,正被中国改造为反映其价值观的版本。

2021年3月18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美国与中国展开高层战略对话。

2021年3月18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美国与中国展开高层战略对话。摄:Frederic J. Brown/Pool via Reuters/达志影像

刊登于 2021-03-22

#拜登政府#中美冷战#国际政治#评论#黎蜗藤

3月18至19日,美中两国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第一大城市安克雷奇,进行拜登就职以来首次高层会谈。会谈采用特别的“2+2”形式: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对中国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和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开场讲话中,双方火药味十足的交锋,尤其是杨洁篪超时好几倍的发言,成为媒体焦点。此后,双方进行两天三轮闭门讨论,虽据透露闭门后的气氛比开场白好,但会议后双方没有共同召开记者会,也没有发表联合声明,显然在重要的问题上没有共识。

事后,美方表示,双方展开“激烈和直接”的对话,部分议题存在“基本层面的矛盾”,得到中国“防御性的回应”。中方则表示“沟通是坦率的、建设性的,是有益的,当然我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重要的分歧”,“对话总比对抗好,但对话必须本著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进行”。两国媒体接力在诸如“谁超时”、“谁不顾外交礼仪”、“有没有待客之道”、“谁占上风”等问题上交火继续骂战。

其实,会谈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意外。在会议前,双方媒体也几乎一致为获得成果泼冷水。回到2月农历除夕,美国总统拜登与中共总书记兼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话,恢复两国高层停顿半年多的交往。拜登还向中国人民拜年表达善意。双方都同意“展开对话、增进互相了解、避免误解误判”。可见,举行高层会谈本是这种善意和积极信息的产物。但双方在会谈前都都动作连连,足以损害会谈气氛。

会谈的剧本

双方的开场发言无疑都有针对各自国内舆论的功用。

在美国方面,美国把会议放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一方面要占“主场之利”,一方面阿拉斯加也远离“邻接美国领土”(contiguous US territory,通常被译为“美国本土”),在美国是较为偏僻的地方。布林肯还专门在出访东亚的归途上到达阿拉斯加,给人一种“顺便会谈”的意味。美国抢在中国之前透露会议的时间地点,也造成了中国不得不“上门赴会”的印象,压中国一头。在会议前几天,美国与盟友密集互动。拜登通过视频出席了“四方安全对话”(QUAD,美日印澳),这是QUAD成型以来第一次领袖会议,意义重大。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丁展开上任以来第一次出访,即到日本和韩国进行“2+2”会议。在访日期间还发表在中国看来针对冒犯中国的联合声明。沙利文则与北约、欧洲和英国官员会谈,协调对中政策。会议前夕,美国还宣布制裁24名中港官员,又宣布延续对华为的制裁令。不少举动在中国看来都“侵犯了中国的核心利益”。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