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反修例运动一年

黎恩灏:胶化还是失语,香港“左翼”为何不讨好?

左翼与民众,还能有交集吗?

2020年6月4日,大批市民到维园足球场悼念六四。

2020年6月4日,大批市民到维园足球场悼念六四。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20-11-17

#反修例运动一年#黎恩灏#评论

2019年爆发的香港反修例运动,的确是全球群众运动的一场“时代革命”:运动“无大台、跨平台”的肌理、示威现场战略和战术的多样、运动长时间持续的韧力和超越国界的动员等等,突破了过去十年以至数十年来,全球各地反威权运动的形态,亦鼓励了其他国家的抗争者争相效法:智利、伊拉克、西班牙、美国、白罗斯、泰国的反威权反警暴的示威场面,总会看到香港反抗运动的影子。

不过,反修例运动同时折射了一种现象,对香港以至标榜“工人无祖国”的左翼运动相当尴尬,我姑且称为“左翼失语”──左翼论述和视野在反修例运动期间,不是位处边缘挣扎,就是保持沉默。

香港过去的社会运动,主要由传统学生组织、工会和民间团体带动,他们的价值系统侧重公平正义和社会资源再分配,有强烈的反新自由主义倾向。他们眼中的“本土运动”──强调香港人身分、抗拒内地新移民、甚至批判左翼社运组织者为“左胶”、追求香港放弃“建设民主中国”──其实是挑战传统社运的“异路人”。

反修例运动强调“不分化”、“不割席”、“和勇不分”、“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等行动口号或纲领,表面上暂搁过去运动路线的“左”、“右”之争,但实情是运动论述和形式的动态,进一步将左翼运动推进末流。综观由去年6月9日第一次百万人大游行,以至今年中共落实港版国安法前的轨迹,不难发现,坊间至少有四套在运动期间流行的“左翼”论述,但它们都未曾成为主流。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