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妇女先锋或举手机器?申纪兰与“社会主义女权”还有讨论价值吗?

申纪兰说自己“从未投反对票”的时候,可能已不记得自己也曾做过“逆流”。

2014年3月4日北京,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之后申纪兰离开人民大会堂。

2014年3月4日北京,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之后申纪兰离开人民大会堂。摄:Jason Lee/Reuters/达志影像

坪山

刊登于 2020-07-05

#中国#女权主义

6月28日,中国任期最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西人申纪兰逝世,享年90岁。这位来自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始,连续担任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跨时66年,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申纪兰的离世,引起了两极化的舆论反映。对于大多数“后社会主义时代”,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中国人来说,“申纪兰”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不是因为她年轻时候的事迹,而是源自2009年的一次媒体事件。在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接受《河南商报》采访时,申纪兰表示: “我非常拥护共产党。当代表就是要听党的话,我从来没有投过反对票”。一夜之间,这个“从未投过反对票”的八旬老人,成了舆论焦点——她衰老、土气、古板,没有独立思想、甘愿沦为一枚橡皮图章——更有人直接说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化石”。这一负面评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申纪兰逝世的当下,不少网友高喊“举手机器死了”,似乎是大快人心。

另一方面,纪念、肯定申纪兰的声音,也出现在互联网上。一些纪念文章试图还原她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劳模,一辈子关心家乡、关心农业问题的朴实抱负;还有不少文章的重点是申纪兰在基层的工作“推动了同工同酬写进宪法”,是“妇女解放的引路人”。以此来证明中共在毛时代的平等与进步。

以上两种言论似乎都可以成立,但也都有意无意扭曲和重构历史事实,服务于各自的政治价值取向。在叙事两极化的今天,我们还有任何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些逐一消失的历史人物与现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吗?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