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 ON深度

合成器以后:游戏音乐的故事

进入2000年代,游戏中可以出现制作人想要的任何音乐,但对我而言,90年代的许多游戏音乐总是有种当代游戏中少见的气质。

特约撰稿人 Poppel Yang

刊登于 2021-02-20

#Game ON

电子游戏的英文正名为 video game,恰好强调了它最为抢眼的特点:视觉效果。的确,谈到某款电子游戏,人们常常会首先联想到它的环境设计、人物造型,甚至是UI风格。与此相比,电子游戏中的“音”则很易被忽视。事实上,“音”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一部游戏整体基调的塑造。在2020年代回看游戏音乐在1990年代初的革新以及随之而来的多样化进程,仍然能为在今天更好地体验或开发游戏提供启发。

1990年代的即时战略:工业音乐与管弦史诗

1980年代,两三个 geek 花一年半载做出几十甚至上百小时的游戏是家常便饭。但这些游戏中要么没有音乐,要么只配备非常简陋的音乐,相比家用机和街机上更加商业化的作品,听起来更像是计算机主板报警发出的哀嚎。

1990年代初,大容量 CD-ROM 光碟开始取代储存空间逼仄的软盘(磁碟),成为承载游戏的介质,这意味着游戏中可以出现更多更华丽的多媒体音画内容,游戏也随着音乐开始换代。随着支持16-bit 44.1 kHz(CD音质)采样率的电脑声卡的问世和普及,在游戏过程中享受高保真音乐不再是幻想,1980年代游戏内常用的FM合成器音源(俗称为“芯片音乐”,Chiptune)即将退出主流游戏的舞台。

谱写芯片音乐用的tracker软件:demoscene社区中产出的芯片音乐一直是计算机文化圈在音乐上取得的成就之体现
谱写芯片音乐用的tracker软件:demoscene社区中产出的芯片音乐一直是计算机文化圈在音乐上取得的成就之体现

不少游戏制作公司也开始跨界聘请游戏工业外的其他职业音乐人和当红乐队来为游戏谱写高保真度的音乐。一时间无论是摇滚乐和金属乐,还是中古民谣和管弦乐,都成了不同游戏的可选配乐流派。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