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2019冠状病毒疫情

疫情来袭,中国公民意识会重新苏醒吗?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2020年2月5日,一名中国妇女戴著一个口罩走在一条被关闭的商业街。

2020年2月5日,一名中国妇女戴著一个口罩走在一条被关闭的商业街。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李大猫

刊登于 2020-02-12

#新冠肺炎#中国#评论

瘟疫如同放大镜,将中国统治系统的黑暗、腐败、无情、无能,戏剧化地集中展现。去年底至今,越来越多曾经相信“国家总是有办法的”、“中央会负责的”的民众恍然大悟:当权者追求“国泰”,但并不一定包括“民安”,专制国家的“贤能政治”,似乎不再能承载幻想。有分析者据此认为,疫情导致的民怨爆发和往常稍纵即逝的社会不满不同,是真正的历史性民意转折点。

的确,重大灾害引发社会变革有例在先。2008年汶川地震时,中央暂时下放了救灾行动权限,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统计,那年年底成立的大陆民间组织有超过200万家之多,繁荣持续数年之久;人们对救灾、安置、重建的关注,部分转变为关注日常公共事务的习惯,于次年诞生的大型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在成立后迅速成为政治讨论集散地。很多学者(如俞可平、高丙中、李景鹏等)都认为2008年是中国“公民社会”元年。

尽管舆论监控远远走在抗疫前头,政治讨论仍难被彻底噤声。新冠肺炎危机中,也涌现出了不少怀疑国家宣传、反思自身既有立场、并转而批判当权者的个人。当人们集体吹哨纪念李文亮,当新冠疫情版“五大诉求”刷屏,当微博上要求言论自由,你就可以看到各种尝试打破利维坦铁甲的努力。

只是,仅仅在21世纪,对中国政治的积极预测就已经破灭过多次。此刻的民间反抗仍面临种种阻碍,例如紧急状态下的“非常举措”正在强化国家的社会控制;民众的反抗意识和行动手段均不成熟;即便面对共同敌人,精英和更广泛大众之间、大众各群体之间,诉求也高度割裂;关于反抗的目标,社会更缺乏基本共识。希望促进社会进步的行动者、分析者、观察者都需认知这些处境,才能找到困境之外的发力点。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