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深度

专访环境律师张兢兢:环境法和国际条约怎样约束中国海外投资?

“不能仅仅说一带一路是提供给全球的公共产品,用来发展的产品⋯⋯提供了产品,就有责任维护维持这个产品。保证它没有负面影响,控制它的副作用。”

环境律师张兢兢。

环境律师张兢兢。图:受访者提供

端传媒记者 宁卉

刊登于 2019-12-11

#丝路碳迹#一带一路

编按:中国将怎样参与到现有国际规则之中?答案隐藏在不同领域,气候政治中的煤电发展,便是一例。逐步退出煤炭和煤电产业是走向清洁能源的基础,也是各国减排承诺的关键。中国是煤电大国,不仅在国内,也正透过资本和建设力量进入其他国家。在2019年的气候大会期间,端传媒以中国在海外的煤电投资足迹为切口,试著做出一份层层深入追问。点击查看“中国海外煤炭足迹”专题综述《图解:全球煤电建设版图的中国角色》,以及个案《十字路口上的波黑煤电:中国的推力和欧盟的阻力》

本篇为该专题最后一篇,我们把视线放宽:当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带来负面的环境和社会影响时,怎样的治理手段——包括中国国内法律、当地国法律和国际条约——可以对其做出规范?如果中国只是这些项目的贷款方和承建方,比如本系列的波黑煤电厂案例,是否就无需对项目的影响负责任呢?端传媒专访中国环境律师张兢兢,梳理了中国资本“走出去”以来遇到的环境诉讼案例、比对不同国家在规范本国企业对外投资时的做法,或有启发。

最近几年,张兢兢的足迹一直在中国以外。

作为一名环境维权律师,张兢兢自1998年就开始活跃在中国各地,替因环境污染而受到不同损害的社群争取法律上的权益——2005年,她代表福建省的1700多位村民,起诉往河里排放有毒物质的化工厂,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与污染直接相关的集体诉讼。她在中国的实践,让她进入了全球环境律师的圈子,很早便听到来自中国的投资项目在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这也扩大了她的关注范围。

在2010年后,张兢兢开始紧追中国对外投资的脚步,跟踪调查中国公司与投资在世界各地引起的环境与人权问题,并帮助当地社群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他们的权利。跟踪各种出现环境问题的案子,张兢兢活跃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各国——波黑、蒙古、厄瓜多尔、秘鲁、莫桑比克、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等等,试图理解中国在世界角落不断增强的影响力,也去熟悉代表著“中国”的各种中国公司、资本和项目在不同国家的工作方式。

作为律师,张兢兢观察和调查的依据,除了当地国家的法律、中国的法律外,还有中国已经签署和批准了的国际条约——无论是环境类还是人权类的国际条约。“中国签署了这些人权公约,就有了相应的国际责任,也就是作为缔约方应该承担的责任。”张兢兢想要坚守的原则很简单。在现实中,不管从哪个层面,中国在国内或是国外的持份者,有很多并未遵循这些责任的做法。

让公部门督促商业行为更为维护人权和环境,这在其他国家也并非自上而下的集中式口号。像张兢兢的很多环境律师同行们,便一直在世界各地,用各种司法实践来推动立法并用法庭监督公司作为;在全球化深化的今天,这些司法实践,常常涉及一国公司在另一国的活动。这也在司法程序上,生出许多复杂性。随著中国影响力的加深,针对中国商业活动的司法挑战和倡导,也会越来越多——这会怎样影响到中国立法者和执政者的态度呢?中国企业在国内的做法,在国外能够继续下去吗?会遇到哪些挑战?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