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中国将怎样参与到现有国际规则之中?答案隐藏在不同领域,气候政治中的煤电发展,便是一例。逐步退出煤炭和煤电产业是走向清洁能源的基础,也是各国减排承诺的关键。中国是煤电大国,不仅在国内,也正透过资本和建设力量进入其他国家。在2019年的气候大会期间,端传媒以中国在海外的煤电投资足迹为切口,试著做出一份层层深入追问。点击查看“中国海外煤炭足迹”专题综述《图解:全球煤电建设版图的中国角色》,以及个案《十字路口上的波黑煤电:中国的推力和欧盟的阻力》。
本篇为该专题最后一篇,我们把视线放宽:当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带来负面的环境和社会影响时,怎样的治理手段——包括中国国内法律、当地国法律和国际条约——可以对其做出规范?如果中国只是这些项目的贷款方和承建方,比如本系列的波黑煤电厂案例,是否就无需对项目的影响负责任呢?端传媒专访中国环境律师张兢兢,梳理了中国资本“走出去”以来遇到的环境诉讼案例、比对不同国家在规范本国企业对外投资时的做法,或有启发。
最近几年,张兢兢的足迹一直在中国以外。
作为一名环境维权律师,张兢兢自1998年就开始活跃在中国各地,替因环境污染而受到不同损害的社群争取法律上的权益——2005年,她代表福建省的1700多位村民,起诉往河里排放有毒物质的化工厂,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与污染直接相关的集体诉讼。她在中国的实践,让她进入了全球环境律师的圈子,很早便听到来自中国的投资项目在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这也扩大了她的关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