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逃犯条例

许仁硕:对警方究责的艰难──太阳花后的台湾经验

就目前而言,台湾经验远远谈不上成功典范,但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

2014年3月27日,一名守卫立法院的警察,因为学生抗议者继续占领立法院的第十天。

2014年3月27日,一名守卫立法院的警察,因为学生抗议者继续占领立法院的第十天。摄:Lam Yik Fei/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9-08-19

#许仁硕#逃犯条例#台湾#香港#评论

香港“反送中”抗争已连绵数月,而至今仍“不撤不散”的原因之一,就是香港人对警方武装镇暴,以及对黑社会袭击市民的处理感到不满,不仅以“黑警”称之,并坚持要求独立调查。而从北京政府到港府则力挺香港警察,港警在街头的强势执法也从未减缓,双方的对立似乎无从化解。

在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当中,曾有抗争者试图占领行政院,而在半夜至凌晨间遭到警方强制驱离。全副武装的镇暴警察在驱离过程中,以警棍殴打以及高压喷水车射击民众,造成多人受伤,流血画面随著媒体与在场者的镜头四处流传。事后检警以煽惑、妨害公务、侵入住居等罪名大量起诉抗争者,一般称为“行政院事件”。

而在太阳花退场后,针对“行政院事件”的后续处理,警察、社运团体、政党仍旧在许多场域持续角力,在五年后的今日仍未落幕。对于流血镇压后,该如何究责此一大哉问,虽然就目前而言,远远谈不上成功典范,但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从这五年来的台湾经验当中,仍有许多能提供香港在当前与未来参考之处。

台湾警察处理抗争的“战略模糊”

是在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中,各种影响警方执法因素变化的偶然结果。

台湾在解除戒严时,为了压制当时风起云涌的街头运动,特别制定了“集会游行法”(集游法),虽然经过两度宣告部分条文违宪,至今仍是抗争者的紧箍咒。而翻开台湾警察关于“聚众活动处理”的教科书,面对民众抗争,除了集游法外,从社会秩序维护法、警察职权行使法到刑法,洋洋洒洒的“法网”,笼罩在街头的每一个角落。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