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逃犯条例

何家骐:香港警政民历史流变,人心向背的教训与启发

警队提供什么服务?怎样服务?为谁服务?

2019年6月12日,反对逃犯条例修订条例的占领行动,香港警察在金钟立法会大堂内休息。

2019年6月12日,反对逃犯条例修订条例的占领行动,香港警察在金钟立法会大堂内休息。摄:陈焯煇/端传媒

刊登于 2019-08-18

#何家骐#逃犯条例#香港#评论

谈论香港警政在过去的两个月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议题。事实上现在政治一天都嫌太长,这两个月内,市民最常讨论的,是警队的示威管理手法,是否使用过量武力;警队的管理架构及监察问责,现在更发展为警民信任的问题。

笔者尝试回到根本,从历史及制度回答三个重要问题:1)从制度分析,香港警队为什么会身处现时的困难?2)为什么自2005年起,自问“尽忠职守”的警务人员,会不断的受到市民的质疑?3)现在极端对立的警民关系,何去何从?

分析警民关系的变化,最容易跌入的分析误区就是只集中观察警队在运动中的示威管理策略,以及社运组织内部的变化,而忽略“警政环境”(policing context)更迭,对前两者产生的改变。

“警政环境”这个学术名词,泛指警务机关的“工作环境”、机构本身的组织理念、架构、人员文化等硬件,其实在不同的社会状况下,运作起来可有非常不同的效果,而更重要的是,民众对警政机构的观感也会因警政关系的变化而有非常大的差异。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