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台北电影节总监李亚梅:台湾电影的三帖良药

李亚梅摊开数据分析,在《海角七号》上映的2008年,台北市电影票房的国片占比是12%,大概从三年前开始,票房市占掉到4%到7%之间。“观众跟市场在对台湾电影发出警讯。”

台北电影节总监李亚梅。

台北电影节总监李亚梅。图:李亚梅提供

新活水记者张砚拓、罗融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9-07-25

#李亚梅#台湾电影

2019年初台湾电影圈听闻大消息:迈入第21年的台北电影奖更改赛制。就在立院三读通过《司法院释字第七四八号解释施行法》的同一天,台北电影奖公布入围名单,与过去仅聚焦四类影片,各十部入围明显不同,这次19个奖项全都宣告入围者。变革的关键推手正是今年的北影总监李亚梅。

“你们无法相信入围的力量有多大”,李亚梅说明,“这是进军金马奖的前哨战。”从5月中到7月中颁奖典礼的两个月时间里,关注电影的各方人马可以从这份名单去预测分析,让话题发酵。以往镁光灯打在剧情长片、纪录片、短片、动画片等40部入围影片及导演身上,李亚梅希望做到的改变,是让讨论广及演员、编剧和幕后技术人员,包括今年新增设的造型设计、声音设计、视觉效果、艺术贡献等奖项。

票房市占下滑,创新动力不足

而这个举动背后,隐含著她对整个台湾电影产业的担忧。入行以来担任过《海角七号》的行销;成立谷得电影,从监制、策划、发行无役不与;在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工作九年,也一直在大学开设电影实务课程。在产业链各个环节走过一遭,李亚梅认为目前的台湾电影碰到难缠关卡。

《海角七号》剧照。
《海角七号》剧照。

“观众跟市场在对台湾电影发出警讯。”摊开数据分析,在《海角七号》上映的2008年,台北市电影票房的国片占比是12%,经历两年动荡后,从2011年至2015年稳定维持在10%以上。李亚梅回想:“大概从三年前开始,我觉得台湾电影的气氛不太对,票房市占掉到4%到7%之间。”

从大环境来看,台湾电影面临国际强片以及如Netflix、MOD等OTT影音串流平台的竞争。往更具决定性的产业内部去看,新上映国片带给人的惊艳感不再。“《艋舺》出来的时候,让人觉得台湾的贺岁片可以长这样,三不五时会有一、两部电影让你产生惊喜,”李亚梅认为,新鲜感不足来自电影题材的自我重复。而归根究柢,复制成功模式较能让投资人感到安心,保守与创新之间形成拉锯。

告别手工业,朝产业化迈进

当走入一座山,往下缓步是为了再攀登另一个峰顶。看待台湾电影,李亚梅并不悲观。“二十多年前我做金马奖的时候,大家形容台湾电影业是手工业,可是现在不太能这样说。”李亚梅举三个观察点来看,第一,当年报名金马奖的台湾电影每年仅十部左右,时至今日,报名台北电影奖的剧情片已达四、五十部。其次是电影制作预算上升,从过去的一千万增加到三千万元,连带剧组规模也扩大。

这就构成第三点,技术分工愈来愈细致,声音、特效、片头可以分别去找适合的团队制作,代表从业人员的专业度提升。李亚梅肯定的说:“台湾电影正在迈向产业化,可能还赶不上好莱坞、韩国,但是已经有一个雏形。”

Solution 1:认清在地优势

要如何让台湾电影往上发展,找回流失观众,李亚梅从电影类型抽丝剥茧。在她眼中,无论走到全世界哪个角落,电影皆归于四大类型:动作、喜剧、惊悚悬疑恐怖、爱情。动作片需要制作预算撑起场面,国片往往打不过好莱坞大片,不过把镜头转往喜剧片时,在地电影人就占上风。

“喜剧牵涉到文化,好莱坞没办法帮你讲的故事,只有我们自己可以讲。”在李亚梅看来,《海角七号》、《父后七日》都算是喜剧片,台湾观众特别能认同。能不能让观众被剧中人物打动,走出电影院后还想找同好讨论剧情,是比预算、场面更关键的因素。

至于爱情片,李亚梅点出过去作品多聚焦在青春校园,比较少开发OL的爱情故事。“粉领族的爱情电影市场潜力很大”,李亚梅举例,去年从韩国电影改编的卖座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就是证明。她坦白说,目前的编导人才还不太清楚要怎么拿捏粉领族爱情电影,可能觉得那太通俗,但是非常值得耕耘开发。

《目击者》剧照。
《目击者》剧照。

Solution 2:认清在地优势提升编导功力

明明看到有市场潜力的题材却拍不出来,这要回头说到产业链里的弱点。“我认为台湾电影产业最弱的地方就在剧本,可是内容是最麻烦的,某种程度上要靠才华,还要靠训练。”李亚梅直言,导演就跟演员一样,是老天爷赏饭吃,骨子里必须要有一种感受力。编剧的训练则是从学校教育开始就欠缺,政府与业界虽然开始办编剧班、出版编剧书籍,可是在她眼中缓不济急。

曾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电视学院习得电影批评与理论硕士,李亚梅从学院出身,在业界却深知从做中学的十倍速功效。“我接《犀利人妻最终回》的时候很兴奋,人家有本事创造10%的收视率,他们怎么想的,你跟他合作不就偷学到了吗?”从自身经验出发,她建议直接找国外优秀的编剧进剧组,让台湾的人才跟著学,一对一磨练。

虽说电影具创意、内容成分,看似没个准,然而健全的产业必须期许交出够稳定的品质。提到较理想的导演、编剧、制片合作方式,李亚梅举2017年获好评的惊悚片为例,“《目击者》就是编剧、导演、制片一起改剧本,我觉得在现阶段比较可行。”

Solution 3:多元片型发展

最后谈到电影圈的永恒争论,究竟应该偏重艺术创作或是商业电影。李亚梅看得很简单:“电影市场里面不能只有一派电影,必须有另外一派,这个产业才会健康、才会丰富、才会多元。”她认为要让台湾电影的产业更成熟,需要多培育商业体系思维的人才。

为了补足这块缺口,近年不少台湾戏剧制作团队跨足电影圈,李亚梅乐观看待。“我的论调是影视产业要交流,电视跟电影要合作。柴智屏、魏德圣、李烈、冯凯、王珮华、陈玉珊、蔡岳勋,这群票房破亿的导演几乎全拍过偶像剧。”她分析拍电视剧时必须一集一集盯收视率,在意观众与剧情的起伏,改拍电影时自然容易“中”。

回头看李亚梅对于台北电影节的自我期许,她希望选出的电影兼容并蓄,“如果选一部商业电影是因为真的做得到位,选一部艺术电影是因为真的能打动你。”标准无论放诸影展或院线皆准,让电影跨越影院或OTT平台,终能触动人心。

本文原刊载于《新活水》2019年7月号,授权端传媒独家刊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