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逃犯条例

许宝强:漫长六月后——守住战果,开拓想像,勇毅爬山,柔韧如水

用“免于恐惧的自由”作为量度成效的准则,展开多元而不落俗套的抗争剧目,告别“全胜”vs“全败”等二元对立的选项,脱离“不可能的任务”的重担,走出绝望、告别徬徨。

2019年7月1日早上,示威者在会展中心外和警察对峙。

2019年7月1日早上,示威者在会展中心外和警察对峙。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19-07-07

#逃犯条例#香港#评论#许宝强

香港刚渡过一个漫长六月。在这个五四运动100周年,89民运30周年和雨伞运动5周年合流的2019年初夏,我们再次见证百万民众上街,包围政府机关、参与联署声明、动员落区集会、组织网络抗争,走出过去几年社运的颓势。

但与此同时,亦出现各种令人哀伤沉痛的画面,除了经受完全不合比例的警暴,众多民众身心俱伤以外,更有几位年轻人以生命向不义的政权恶法提出最后的控诉。

如何理解这场被一些建制人士称为“完美风暴”(perfect storm),或部分抗争者理解为“终极之战”(endgame) 的反送中运动?又怎样分析其对香港社会未来发展的启示?

民意空前压力,政权战略性退却

过去几年,尤其2016年后,香港政权对“伞运”反攻清算,以DQ、修改议事规程、选择性起诉等手段,打压民间异声,代表中共极权临近的“红线”不断扩张伸延,亦间接令抗争运动内部分裂加剧,无力感弥漫。在这种历史脉络中,上场执政的林郑团队,乘民间抗争势弱,以“好打得”的气焰,不断强推各种劣策恶法,例如一地两检、明日大屿、疯狂DQ,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也加剧了权力的傲慢,制度暴力亦愈来愈超越了大部分港人的认知和道德底线: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