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徐贲:从“列宁神话”到“列宁笑话”,看红色教育如何戕害心智

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列宁是不是蘑菇”,而是:一旦专制社会开放起来,对习惯于思想统治和灌输的民众来说,开放社会中的那种自由媒体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和作用?

1991年11月13日,柏林德国,被破坏的列宁雕象。

1991年11月13日,柏林德国,被破坏的列宁雕象。摄: Patrick PIEL/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9-02-21

#评论#徐贲

多年以来,如何处理列宁遗体的争论在俄国成为一年两次高峰的周期性问题,在列宁的生日(4月22日)前后通常会出现一个高峰,而在1917年十月革命的周年纪念之前则会出现另一个高峰。但今天,这样的争论已经不再是高度意识形态的“政治事件”,而更像一个是否应该安葬列宁遗体的实际考量。

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让列宁入土为安,妥善安葬列宁的遗体,这符合东正教基督教的传统,也符合逝者个人家庭的意愿。现在维护遗骸和陵墓建筑的费用非常高昂,部分由国家预算承担,部分由非营利基金捐赠。 有人提出,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俄国的过去,安葬列宁有助于俄国翻过这一页历史。当然,也有人认为,保存列宁陵墓是一个国家的羞耻,是无视布尔什维克犯下的罪行。

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维持现状。列宁建立的国家是以一个史无前例的平等梦想为基础的,虽然这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想,却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推进有利于劳工的改革,让社会变得更公正。而且,他们认为,不安葬遗体也并非不可以的,且有先例可循。世界闻名的俄国外科医生尼古拉·皮罗戈夫(Nikolay Pirogov),他的防腐尸体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在现在的乌克兰文尼察市(Vinnytsia)展出,保存在东正教教堂的一个地下室中,被一些教会观众视为圣人遗物。

多年来,俄罗斯政府一直试图与辩论保持距离,认为是否安葬列宁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能会伤害许多老年人的感情。政府也试图避免与列宁遗体有直接关联。近年来,在胜利日的阅兵仪式时(这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公共事件),列宁陵墓已经不再出现在公众视线中,这与共产党时期领导人站在列宁纪念馆顶部检阅游行是完全不同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