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黎恩灏﹕新移民再成医疗问题靶心,香港移民政治如何参考欧美民粹主义?

为政者如继续走旧路应对民众的不满,只会带来更大的社会矛盾,也令民众愈来愈讨厌政治和在朝在野的政治精英。

公立医院急症室的等候病人。

公立医院急症室的等候病人。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19-02-13

#黎恩灏#评论

【编按】:年前,香港的流感季再度来临,公立医院病患急增,医护人员也压力爆煲(爆表)。2月11日,端传媒曾转载原刊于《明报》的一篇文章,从香港自身医疗系统角度分析其中的结构性、制度性困境。今日端传媒再转载一文, 是从理论层面分析,为何“新移民”往往成为医疗矛盾中的靶心所在。须强调的是,造成本土与外来人口的矛盾,事涉民众,也涉施政者。

本文原刊于《明报》2月4日版,端传媒获作者授权转载。现标题为端传媒重拟,《明报》原标题为“欧美民粹主义与香港的移民政治”,内文小标题亦为《明报》编辑所加。

香港公营医院爆满和人手不足的长期问题,成为近日舆论焦点。有医生明言,若不叫停持单程证来港的内地移民,只会大增公营医院负荷。一方面,医护界强调医者一视同仁,提出单程证问题并非鼓励歧视内地移民;另一边厢,有民间团体发起联署并召开记者会,要求政府减少单程证来港人士数量,纾解香港医疗和资源压力。

中国内地来港移民的争议,已持续了20年。支持和反对内地移民来港的香港市民,分歧不仅在于移民政策配套,也在文化身分认同和意识形态分野。支持内地移民权益者,往往被讥讽为“大爱左胶”;反对移民来港者,则不时被冠上“右翼民粹”的标签。

国族民粹主义大行其道的4个因素

这4个因素,造就了一批民众——自认在政治上毫无话语权、感到移民潮冲击主流族群而威胁国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满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加剧剥削与不平等,更无法继续认同长期支持的传统政党和政治领袖。

关于自由左翼和民粹右翼的论争,在近年学术界相当蓬勃。几个月前,两位学者Roger Eatwell和Matthew Goodwin便撰写了一本入门读物《国族民粹主义:反抗自由民主》,以欧洲右翼政党崛起、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特朗普上台为例,解说以国家利益和文化为先的国族民粹主义为何兴起、如何发展。

两位作者认为,国族民粹主义不止是因为哗众取宠的政治领袖得以大行其道,而是有更深的4个结构因素:第一是来自民众对朝野政客和现有政治制度的不信任(distrust);第二,来自民众焦虑外来移民会改变国族结构稳定性,继而摧毁国民经历史建构的身分认同以至生活方式(destruction);第三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收入财富不平等,令民众饱受剥削(deprivation) ;第四是民众与传统政党愈加疏离,政党和民众的连结逐步消散(de-alignment)。这4个因素,造就了一批民众——自认在政治上毫无话语权、感到移民潮冲击主流族群而威胁国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满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加剧剥削与不平等,更无法继续认同长期支持的传统政党和政治领袖。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