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探索学院

马华灵:何谓“民粹主义”?一个最低限度的定义

民粹主义可以分为“薄民粹主义”和“厚民粹主义”。前者是所有民粹主义都共享的内核,通常会跟其他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结合,从而形成各种厚民粹主义。

2019年1月2日,美国华府,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内阁开会前回答记者问题,期间展示一张以他本人为主角、设计与电视剧“权力游戏”相近、写著“制裁即将来临”的海报。

2019年1月2日,美国华府,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内阁开会前回答记者问题,期间展示一张以他本人为主角、设计与电视剧“权力游戏”相近、写著“制裁即将来临”的海报。摄:Chip Somodevilla/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9-01-07

#马华灵#探索学院

【编者按】世界进入2019年,民粹浪潮并未就此停歇。美国总统特朗普治下政府人事动荡,因修建边境墙导致的政府停摆迄今无解;法国“黄衫”连续八次掀起街头运动,暴力色彩有增无减,并提出“公民动议全民公决”(RIC)诉求;巴西右翼总统博索纳罗执掌权柄,标志着民粹人物通过民选机制在新兴国家登台。在此背景下寻本溯源,“民粹主义”仍然是一个亟待厘清的概念。端传媒特刊发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马华灵论文概要,从学理角度进行辨析。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提出“最低限度”的民粹主义定义,并勘分民粹与民主的基本区别之处。

一百多年来,西方的民粹主义经历了四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源于19世纪末,其典型代表是俄国的民粹派(Narodniki)和美国的人民党(People’s Party),而这也标志着现代民粹主义的诞生,是为“农民民粹主义”。第二次浪潮发生于20世纪中叶的拉丁美洲,最典型的案例是阿根廷总统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所推行的庇隆主义,是为“社会经济民粹主义”。第三次浪潮渊源于1990年代以来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法国的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后更名为国民联盟)就是其中一例,是为“排外民粹主义”。2016年,英国脱离欧盟和特朗普当选总统,则标志着第四次民粹主义狂潮的来临。第四次民粹主义狂潮汇聚了第三次民粹主义浪潮的汹涌波涛,从而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其势头之猛,影响之大,波及面之广,正在严重威胁着西方的民主政治。

在西方世界的民粹主义时刻,如何研究与反思民粹主义是一件刻不容缓之事。显而易见,要研究与反思民粹主义,首先要界定这一概念。但什么是民粹主义?使用相关词语的政客往往没有清晰的界定,而研究民粹主义现象的学者也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

本文将探讨西方学术界最有影响的四种民粹主义定义,并探索一种新的民粹主义定义,即最低限度的民粹主义定义。

一、纯洁的人民与堕落的精英:民粹主义的意识形态路径

西方学术界最有影响的民粹主义定义,是意识形态路径的定义,其代表人物是荷兰学者穆德(Cas Mudde)和葡萄牙学者卡尔特瓦塞尔(Cristóbal Rovira Kaltwasser)。2004年,穆德发表《民粹主义的时代精神》(The Populist Zeitgeist),开创了民粹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路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