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金马2018

贾选凝:一个金马,各自表述,电影可以超越语言吗?

如果说金马奖在大陆是因为艺术和美学的价值而显得格外“纯粹”,那么它在台湾却是因著包容与尊重的力量得以源远流长。

中国资深导演张艺谋获得第五十五届金马奖“最佳导演”。

中国资深导演张艺谋获得第五十五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图:Imagine China

特约作者 贾选凝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8-11-18

#2018金马奖#金马奖

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在“FIRST青年电影展”策展人高一天的结语“电影是可以超越语言的,它可以让语言变得统一”中落下帷幕。这个带点突兀的尾声,放在今年政治意味前所未有之浓厚的金马颁奖语境中,注定难逃被两岸媒体与网路论坛以各自立场予以解读的命运。不过,一语双关的“宣示”也好,心有余悸的“表态”也罢,爱电影的人,大概总归能从这位电影工作者情急之下的杂乱措辞里,听懂他试图想要表达的“电影语言”的共通性——就像德勒兹曾说,电影不是一个语言系统,但它处理了语言无法言说的部分,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说话的过程(speech-act)。

遗憾娄烨,痛惜胡波

如果只看今年金马奖对两岸三地电影的嘉许取舍,这份获奖名单应该并无太大争议。唯一比较遗憾的,是先前被影迷广泛看好的娄烨今次颗粒无收。尽管《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被公认为他近年集大成之作,却还是在“最佳导演”的竞逐中输给了凭《影》首度入围金马的资深导演张艺谋。而技术上的优点和剧作上的缺点同样明显的《影》,同时包揽了与“视觉”有关的所有奖项。金马的这种决定其实也算合理:既全面肯定了《影》在个人风格、造型、美术上的优势,也很清楚该片在剧作和表演上的短板。

获得最佳剧情长片与最佳改编剧本的《大象席地而坐》,是大陆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和他生前的唯一作品。这部长达230多分钟的影片,以创作者的生命为代价,才从不见天日最终走到了能在国际影展上大放异彩。《大象席地而坐》源自胡波(笔名胡迁)的同名短篇小说,文字里的故事其实发生在台湾,而且也比电影要更魔幻。读过小说就会发现,与其说剧本是“改编”倒不如说是重写,原本顶多两三场戏的单线叙事,变成了巧合交织的多线叙事。“花莲动物园的一头大象”也被转移到了“满洲里”,而相比小说,被放大了十倍百倍的部分,则是歇斯底里的“愤怒”。

“这个国家的人为什么这么邪恶呢? ”这是一种集体的无路可逃。

接近四个小时的观影过程里,“愤怒”或者说“暴怒”充斥著这部影片的每个毛孔:一言不合就动用言语或肢体暴力,毫不克制也毫无希望。如果试图为这些巨大的愤怒找到源头,其实大概也就如剧本中所写:“这个国家的人为什么这么邪恶呢?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就这么邪恶!总是你走在大街上就有个人要搞死你!”这是一种集体的无路可逃。电影里的井陉县看起来和所有被雾霾笼罩的中国北方城市一样糟糕,而胡波不断藉角色之口所传达的就是“活著就是很烦”、“人活著是不会好的,会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你以为换一个地方会好,其实还是会继续痛苦。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