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深度

大溪地南岛记事:汪洋彼端,梦中兄弟

在看似遥远的大洋两端,台湾与大溪地彷若同样存在“两岸”关系,只要仔细凝视,就能发现这两端居住着一群人们,他们因国家而离散、却又因国家而重聚。

排湾族人於Te Pu Atiti’a 文化中心举办童谣工作坊。

排湾族人於Te Pu Atiti’a 文化中心举办童谣工作坊。图:原走大溪地团队提供

特约撰稿人 李易安 发自台东、大溪地

刊登于 2018-10-28

【编者按】在老华侨的国民党部、台侨的新鲜足迹之外,大溪地与台湾之间另有一道伏流,隔着汪洋,来自台东的排湾族人与大溪地的马欧希人,在初次见面的那一刻,就仿佛已在梦中多次相见。二十世纪的台湾仿佛一张羊皮纸,重层写满了老一辈华人的生命故事、新一代台湾汉人与原住民寻找自我的历程,而这些篇章,也奇妙地同时复写在大溪地的土地上。本文为系列报导的最后一篇。第一篇为大溪地华人记事:南太平洋小岛上的“国民党”与关帝庙,第二篇为大溪地台侨记事:华人不再?老面孔与新时代

从大溪地回到台湾一个月后,我走进台东县金峰乡的撒布优(Sapulju)部落。

“Ia Ora Na!”族人约翰远远看我走近,就先举起酒杯,用大溪地语和我问候,接着围坐在他身旁的人们,也纷纷举杯高喊“Ia Ora Na!” 他们后方,两面来自法属玻里尼西亚的大旗醒目挂着,一面代表大溪地岛、另一面则代表马克萨斯岛(Iles Marquises)。

约翰是排湾族原住民,在原住民族电视台担任节目企划和主持人,也是今年九月前往大溪地参加纹身艺术节的交流团团长。我在大溪地时和交流团擦肩而过,只能透过关帝庙的庙公理查隔空引介;传讯息给约翰时,他正好准备在部落召开分享会。“我们出访,不是交流团自己的事而已,而是整个部落的事,所以回来就办了这个分享会,让大家开心吃喝,也把交流感想回馈给部落。”

排湾族常将家屋前院当作半公共空间,供部落其他成员串门,偶尔也充当活动用地;这次分享会,就办在一个民宅的前院里。身为活动召集人、很有明星架势的约翰,不时来回穿梭走动,偶尔应粉丝要求合影留念。站在投影布幕前主持时,他台风稳健、口条清晰,在场族人不断被逗得大笑。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