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评《西藏问题》:兼具东西方格局的西藏近现代史研究

通过丰富的话语体系和历史语境,以全新的角度切入,提出真正的问题。通过对一个个历史过程融合为一个时代节点来把握,对于从事近代藏事研究的学人有着很大的启发。

2018年8月11日,拉萨哲蚌寺举行的雪顿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朝圣者和信徒。

2018年8月11日,拉萨哲蚌寺举行的雪顿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朝圣者和信徒。摄:He Penglei/China News Service/VCG

喜饶尼玛、韩敬山

刊登于 2018-09-15

#读书时间

戊戌正月,收到了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赠送的,由美国胡佛档案馆东亚馆藏部主任林孝庭所著的《西藏问题——民国政府的边疆与民族政治(1928-1949)》中文版(2018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一书,喜不自胜。

翻开这部新著,发现这部299页的著作,竟使用了《西藏问题》为书名,刹那间让人勾起对民国时期涉藏书籍的记忆:由于从事近代藏事研究的缘由,笔者手头以《西藏问题》为书名的著作就有多部,如谢彬著《西藏问题》(1925年,商务印书馆);王勤堉著《西藏问题》(1929年,商务印书馆);华企云著《西藏问题》(1930年,大东书局);陈健夫著《西藏问题》(1930年代,商务印书馆);秦墨哂著《西藏问题》(1930年代,南京印刷公司)等等。

诚然,如藏学前辈任乃强先生所言,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些人,是只从康雍乾隆年代的旧著里去找资料,翻旧话。有些人打起调查的旗号,用了国家一笔旅费,只跑到康定去住了几天,便写出什么‘西藏问题’的巨著来骗人。这几年中,我收集的用‘西藏问题’及其类似名称标题的书籍近20种,各家书局皆有,全是东抄西凑,自欺欺人的翻旧话;一两句新的调查资料都没有。”[1]

虽则如此,其中毋庸置疑还是有真材实料之作。80余年过去后,同样的以《西藏问题》为名的书,也增加笔者别样的疑惑和期待。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