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读书时间

格雷厄姆‧艾利森:美中关系能否逃离“修昔底德陷阱”的宿命之战?

为了避开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必须愿意去想像那不可想像的、思索那不可思索的。若要这次也避过修昔底德陷阱,我们所得做的,不下于扭转历史的趋向。

要妥善地处理好美中关系,化险为夷,需要的不仅是新的口号、更频繁的总统级会议,或各部工作组的额外会议,更需要一种自1970年代季辛吉与周恩来重建美中关系的会谈以来,未曾再现的深度的相互理解。

要妥善地处理好美中关系,化险为夷,需要的不仅是新的口号、更频繁的总统级会议,或各部工作组的额外会议,更需要一种自1970年代季辛吉与周恩来重建美中关系的会谈以来,未曾再现的深度的相互理解。摄: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8-08-31

#格雷厄姆‧艾利森#读书时间

“我写下我的著作,不是为了赢取当下的掌声,而是为传诸万世。”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至此,我们已处于世界之巅。我们已经到达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人们也知道历史无情。但无情的历史似乎只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 ──汤因比(Arnold Toynbee)回忆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就职60周年纪念日庆典

“和其他职业历史学家一样,我经常被问‘历史教训’是什么。我回答说,我从过去的研究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永久的赢家和输家。” ──印度史专家古哈(Ramachandra Guha)

贝特曼-霍尔维格(Theobald von Bethmann-Hollweg),这位一次大战期间的德国首相,能说出口的话只有“啊,如果我们早知如此”而已。甚至当一位同僚逼他再多说些,他也无法解释他的选择、以及其他欧洲政治家的选择,如何导致了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战争。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