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讀書時間

格雷厄姆‧艾利森:美中關係能否逃離「修昔底德陷阱」的宿命之戰?

為了避開修昔底德陷阱,我們必須願意去想像那不可想像的、思索那不可思索的。若要這次也避過修昔底德陷阱,我們所得做的,不下於扭轉歷史的趨向。

要妥善地處理好美中關係,化險為夷,需要的不僅是新的口號、更頻繁的總統級會議,或各部工作組的額外會議,更需要一種自1970年代季辛吉與周恩來重建美中關係的會談以來,未曾再現的深度的相互理解。

要妥善地處理好美中關係,化險為夷,需要的不僅是新的口號、更頻繁的總統級會議,或各部工作組的額外會議,更需要一種自1970年代季辛吉與周恩來重建美中關係的會談以來,未曾再現的深度的相互理解。攝: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8-31

#格雷厄姆‧艾利森#讀書時間

「我寫下我的著作,不是為了贏取當下的掌聲,而是為傳諸萬世。」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至此,我們已處於世界之巔。我們已經到達高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然,人們也知道歷史無情。但無情的歷史似乎只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 ──湯因比(Arnold Toynbee)回憶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就職60週年紀念日慶典

「和其他職業歷史學家一樣,我經常被問『歷史教訓』是什麼。我回答說,我從過去的研究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永久的贏家和輸家。」 ──印度史專家古哈(Ramachandra Guha)

貝特曼-霍爾維格(Theobald von Bethmann-Hollweg),這位一次大戰期間的德國首相,能說出口的話只有「啊,如果我們早知如此」而已。甚至當一位同僚逼他再多說些,他也無法解釋他的選擇、以及其他歐洲政治家的選擇,如何導致了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戰爭。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