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小粉红学

三观警察,小粉红,国家在场的斗争文化

时代的精神状况也许正在崩坏,但知识分子表达焦虑和愤怒,应该指向那些有能力影响和决定时代的人。

意识形态教育所植入的斗争和举报文化不言而喻,有自省精神的独立个体从来不是学校教育所有意培养的,相反,一个忠于祖国而非其他任何组织的“独立”个体,才是好国民。图为2015年河南郑州学生们在雾中表演。

意识形态教育所植入的斗争和举报文化不言而喻,有自省精神的独立个体从来不是学校教育所有意培养的,相反,一个忠于祖国而非其他任何组织的“独立”个体,才是好国民。图为2015年河南郑州学生们在雾中表演。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8-08-13

#评论

最近,内地媒体《界面》的文化栏目刊出一篇文章,指出一个触及社会水温变化的现象:道德警察埋伏在我们四周,以“三观”为基准来评价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作者总结出“三观警察”的基本要求:不仅是婚姻内的男女不能越雷池半步,恋爱中的人也必须从一而终。在下文我将用“大奶(原配)正义”来概括这一原则。

有关“大奶正义”的事件并不少见,对公众人物的道德监察也从未停止,去年李小璐与嘻哈歌手PG One过夜的传闻,舆论层层发酵,最终导致嘻哈歌手几乎被集体封杀。只是没想到,道德话语泛化到连艺术创作都难逃审讯,《界面》文章指,《英国病人》因为婚外情而被差评,《包法利夫人》被概括为“一个爱慕虚荣的白穷美三番两次千里送逼结果被人拔吊无情的故事”(意为爱慕虚荣的灰姑娘倒贴上门却遭始乱终弃)。

差评经典当然不必太过指摘,令人忧虑的是这些事件所勾连出来的社会图景:一群价值观单一,思考框架刻板,攻击性极强的年轻人,正在互联网上横冲直撞,对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一切事件进行道德评价,“三观”框架所到之处,非“渣男”即“小三”,世界的复杂性被消解殆尽,只剩贫乏的道德脸谱。

日常生活和艺术接连被道德话语占据,这样的情况中国人并不陌生,对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都难免感到不安。前《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在微博上评价此事: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