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选择》走过香港42年:社会仍缺乏客观公平的资讯

《选择》诞生于信息透明度不足的70年代,调查产品是否货真价实和安全。到了42年后的今天,《选择》依然在,社会最缺的仍然是客观和公正的资讯。

《选择》面市的初衷是希望有一个独立、公平、公正的方法,以货真价实和安全作为重点,去搜罗市面上不同的产品,做相关的测试检验其安全性。

《选择》面市的初衷是希望有一个独立、公平、公正的方法,以货真价实和安全作为重点,去搜罗市面上不同的产品,做相关的测试检验其安全性。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端传媒特约记者 江雁南、实习记者 冯楚怡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8-08-08

每逢《选择》月刊出版,书里的各项产品测试结果必然成为香港热话。有传媒行业的人更说,月刊内每一篇调查都可以成为报纸头条。虽然香港出版业式微,比较及测试产品的平台又不断涌现,《选择》仍是读者的选择,在2017年出版的《选择》中,5本卖断货,3本加印,年销售量平均25万份。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总干事黄凤娴接受端传媒采访时笑说,“我走到哪里都被人问,下期的杂志内容是什么”。

《选择》见证香港40年的变化

至今已出版超过500期的《选择》,在1976年面世。当年香港经济起飞,又适逢第一次石油危机,物价飞涨,但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却很低。大多市民家中只有收音机,获知消息的渠道有限,因此商家往往可以透过合谋定价,推高产品价格。港英政府为回应消费者诉求,成立法定机构消费者委员会,两年后《选择》就开始出版。在第1期以食油测试作为封面出版后,《选择》得到市民正面回响,由本来首印3万份,加印1万份。

《选择》初期的调查重点,是产品是否货真价实和安全。黄凤娴指出,在80年代,有不少人在洗澡期间,吸入气体式热水炉排出的一氧化碳而中毒死亡,也有电插头设计不善引发的火警,甚至有儿童被玩具弄伤及致死的个案发生,“那个年代很多产品都存有安全隐患”。香港昔日随处可见的“火水炉”(煤油炉),亦曾酿成不少意外。1977年第4期《选择》的封面故事,就测试了12种火水炉的安全性,调查火水炉“有没有火水泄漏和火焰向炉外伸张的问题”。

随著香港服务业开始蓬勃,《选择》慢慢加入对服务业质素的调查。“香港人用多了服务,不只是基本的需要,坐车、吃饭那么简单的东西,多了很多不同服务,例如银行、保险,这些全部也是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出现的产品。”在1997年第13期的《选择》,就向消费者解释银行对客户的责任。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