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张跃然:我们一直一厢情愿地误解了“布拉格之春”

在一套通行的主流叙事中,“布拉格之春”意味着社会主义体制内部自上而下自我革新的努力。而事实上,这套叙事更像一种一厢情愿的误会。它误解了布拉格之春为什么会发生、杜布切克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场运动又何以陷入悲剧的结局。

在一套通行的主流叙事中,“布拉格之春”意味着社会主义体制内部自上而下自我革新的努力: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彷佛一颗划过暗暗长夜的流星,给捷克斯洛伐克带来短暂的光明与希望,但终究转瞬即逝。事实上,这套叙事更像一种一厢情愿的误会。

在一套通行的主流叙事中,“布拉格之春”意味着社会主义体制内部自上而下自我革新的努力: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彷佛一颗划过暗暗长夜的流星,给捷克斯洛伐克带来短暂的光明与希望,但终究转瞬即逝。事实上,这套叙事更像一种一厢情愿的误会。摄:Sovfoto/UI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8-07-30

#评论#张跃然

在一套通行的主流叙事中,“布拉格之春”意味着社会主义体制内部自上而下自我革新的努力:1968年1月,改革派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cek)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捷共”)第一书记,从而开启一系列政治自由化改革:撤销媒体审查,开放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分散权力。杜布切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欢迎,领着整个国家向“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a human face)走去。然而,面对这一系列政治自由化改革,苏联深感不安,最终于8月20日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令该国的政治改革进程遭到腰斩。

在这个版本中,故事的主角毫无疑问是体制内开明的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彷佛一颗划过暗暗长夜的流星,给捷克斯洛伐克带来短暂的光明与希望,但终究转瞬即逝。这套叙事有多么根深蒂固,只消看看英文维基百科的“布拉格之春”页面,便可见一斑。

而事实上,这套叙事更像一种一厢情愿的误会。它误解了布拉格之春为什么会发生、杜布切克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场运动又何以陷入悲剧的结局。另一方面,这套叙事也无法帮助我们理解,布拉格之春在“全球六八”的大环境中意味着什么,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后世的历史进程。

改革的窗口从哪里来?

1967年下旬,捷共内部高层开始出现严重的分裂。长期掌权的党内一把手诺沃提尼(Antonin Novotny)越来越不得人心,开始遭到杜布切克和其他“改革派”领导人的挑战。这一分裂,一方面是党内高层个人权力斗争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诺沃提尼和杜布切克在去史太林化(去史达林化)、如何解决经济衰退、如何处理捷克与斯洛伐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的分歧。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