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张宇韶:政治结构转变──民进党与柯文哲分合的关键

“时势造英雄”,是柯文哲效应产生,以及民进党与其合作与分手的生动诠释。而双方关系的起落,与公民社会内涵,以及两岸关系的情势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4年11月29日,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在父母亲、妻子陈佩琪和竞选幕僚的陪同下走上户外舞台,感谢民众支持。

2014年11月29日,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在父母亲、妻子陈佩琪和竞选幕僚的陪同下走上户外舞台,感谢民众支持。摄:Sam Yeh/AFP/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8-05-23

#评论#张宇韶

政经秩序与集体意识的剧烈转变,往往促成政治结构的转型,行动者如果能够审时度势,将其理性选择镶嵌其中,则将建构出新的典范建制。学理对此称之为“有限理性抉择”或“历史制度主义”,直白地说叫作“时势造英雄”。这是柯文哲效应产生,以及民进党与其合作与分手的生动诠释。

很明显地,这个结构的转变就是公民社会、太阳花学运以及两岸关系的变化,这使得旧的秩序与典范正在解体中;柯文哲聪明地将自己的角色置入其中,然后民进党俨然成为夷平旧秩序的后台推手。

太阳花学运与公民社会浪潮后崛起的柯文哲

2012年前后,台湾社会集体意识出现了新面貌。政党恶斗引发政府失能与政治失灵,在代议政治的疲乏下,新民粹或审议式民主呼声日渐崛起。这股社会力量,恰巧撞上在经济不景气与贫富分化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诉求,使得各种公民不服从运动蓬勃发展,并将矛头指向两岸交流红利分配的扭曲。

太阳花世代所接受的政治社会化内涵,多为民主化之后发展出来的新世界观、国际观与历史观。有别于国民党威权时期的党化与意识形态教育;新的公民与社会价值,建立在民主人权、多元文化、本土意识,以及国际关系的整体结构中。从社会氛围来看,台湾的公民社会内涵,在太阳花学运后已经走向一个新的里程碑。政经运作典范与社会集体意识已从传统的“中国中心/经济成长/社会和谐/道统论”,逐步转化为“台湾中心/经济发展/公民社会/转型正义”的内容。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