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香槟大厦,见证昔日香港置业平民化,到今天物非所值的贵族化

在香港九龙尖沙咀金巴利道与加拿分道交界,有座初期名噪一时,近年却声名狼藉的商住两用楼宇。它就是1957年入伙的香槟大厦。香槟大厦虽在香港地产发展史上鲜有所闻,却恰巧站在地产变革的分岔口……

这座大厦经历香港经济起伏、主权移交、消费和娱乐方式更迭等沧海桑田变化后,于去年落成60年之时,住宅单位急速空置,至今年年初B座只余少数住户,而基座商场的店铺则继续营业,直至楼宇清拆重建。

这座大厦经历香港经济起伏、主权移交、消费和娱乐方式更迭等沧海桑田变化后,于去年落成60年之时,住宅单位急速空置,至今年年初B座只余少数住户,而基座商场的店铺则继续营业,直至楼宇清拆重建。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何尚衡

刊登于 2018-05-16

#土地大辩论#评论#何尚衡

在香港九龙尖沙咀金巴利道与加拿分道交界,有座初期名噪一时,近年却声名狼藉的商住两用楼宇。这座大厦经历香港经济起伏、主权移交、消费和娱乐方式更迭等沧海桑田变化后,于去年落成60年之时,住宅单位急速空置,至今年年初B座只余少数住户,而基座商场的店舖则继续营业,直至楼宇清拆重建。这就是1957年入伙的香槟大厦。

“上楼”(置业)难,似乎是萦绕香港人的长期话题。香槟大厦虽在香港地产发展史上鲜有所闻,却恰巧站在地产变革的分岔口,是整幢楼宇分单位出售、有大厦公契,并设分期付款的首例。多年来,香港地产的变革让更多人进入物业市场,住宅成为必要的“商品”。城市的空间不断遭分拆出售,由二战前的整幢楼宇交易,到战后的分层、分单位销售,以至近年新落成细如车位的住宅(俗称“㓥房盘”或“㓥盘”),居住似乎沦为一场住宅供应与需求之间的数字游戏。

“㓥房盘”的出现,表面上是私人住宅任由发展商操控的恶果,其实与政府的批地条款、对建筑图则的监管,以及新楼宇的潜在买家有密切关系。政府最近展开为期5个月的“土地大辩论”公众咨询,要从土地供应着手解决居住问题。且让我们由香槟大厦出发,回看香港私营住宅的地产演变,或许对思考置业安居的问题,有多少启迪。

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一度鹤立鸡群,随即隐没发展洪流

于网上获取信息的年代,在搜寻器输入“香槟大厦”,大概会找到“性地”、“凤楼”、“淫窟”等资料。可是翻阅上世纪50年代的报章,则会读到以“装置华贵”(注一)、“预售成绩甚佳”(注二)等为题的报导,叙述大厦“设计新颖”、由名则师“依力甘洛”设计、“环境优美”等。这位“依力甘洛”,正是给写错名字的传奇香港建筑师“艾力甘洺”(Eric Cumine)。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