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MeToo 在中国

北大 vs 北大:一场反性侵行动如何变成真相攻防战?

北大学生追寻“沈阳事件”真相,申请信息公开反遭校方约谈打压。120周年校庆前夕,一场高校反性侵运动,如何演变成了“两个北大”之争?

插画:蔡孟筑,Tseng Lee

端传媒记者 杨子琪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8-05-04

##MeToo 在中国##MeToo#北大事件

2018年4月5日,北京大学校友李悠悠在豆瓣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爆舆论。她在文中指控,原北大教授、长江学者沈阳在20年前性侵学生高岩,致其受压自杀,要求沈阳承担责任、出面道歉。但随后沈阳否认指控,北大方面也仅含糊回应,而部分学生对追查真相的行为却引来校方强力打压。学生与校方的对峙,在4月23日走到了爆发点:夜晚的北大三角地,“红旗团委”宣传栏的玻璃窗上被贴上了三张黄底黑字大字报,六字标题——“声援勇士岳昕”。沾墨而写的毛笔字,直问北大校方“你们究竟在怕什么?”文末署名“湖底群魂”。这也是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中国大陆校园鲜有出现的具公共讨论性质的手写大字报。

大字报要声援的岳昕,是北大外国语学院大四的学生。就在23日中午,她通过一封公开信披露,自己因在4月9日参与要求校方公开与“沈阳事件”有关的记录,多次被学院老师约谈,学院辅导员又在23日凌晨带母亲前来宿舍施压,要求删除与信息公开申请有关的一切资料。随后,自己被母亲带回家中,无法返校,家人情绪崩溃。

这封公开信20分钟后便被删除,然而它在中国大陆的社交媒体上却掀起铺天盖地的浪潮:关注、声援岳昕的文章如雨后春笋,继而不断被删,又不断以截图形式再次出现;岳昕过往的文章又被重新翻出,网民赞她独立思考、热心公益;更有北大外国语学院的校友发出公开信,称若岳昕日后留学或工作遇到困难,愿意提供协助;新技术也随后登场——岳昕的公开信被网友放上了无法被篡改的区块链和源代码存放网站 GitHub,以对抗网络审查。

北大120周年校庆前夕,这一波由“沈阳事件”掀起的反性侵的行动,在校方的强力打压下,衍生出了一场关于信息公开的攻防战。舆论焦点也从高校防止性骚扰机制的建立,延展到了对信息公开制度有效性的质疑和对建立校园约谈规则的倡议。高度紧张的校方和据理抗争的学生,也将北大切割成了两个平行世界。端传媒寻访了三名参与事件的学生,并结合亲历者的公开自述,尝试还原这场高校反性侵运动是如何演变成“两个北大”之争。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