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黄蓉为什么被我译成Lotus Huang?专访《射雕英雄传》英译者郝玉青

原来这个瑞典女孩翻译的《射雕英雄传》出版之前,英文世界知道金庸的人那么少⋯⋯

《射雕英雄传》翻译者郝玉青 Anna Holmwood。

《射雕英雄传》翻译者郝玉青 Anna Holmwood。图:网上图片

特约作者 李宝怡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8-03-28

#金庸

金庸小说风靡华语世界超过半世纪,但你可知原来英文世界却绝少读过他的作品:2018年之前,只有三套金庸小说授权推出英文版。刚过去的2月底,英国出版社 MacLehose Press 出版了全球首部英文授权版本《射雕英雄传》(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的第一卷(A Hero Born)。未来,MacLehose 出版社打算一年一本,用12年时间完整出版“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三部曲。我们采访了这次《射雕》的译者、瑞典“八零后”郝玉青(Anna Holmwood),谈谈她眼中的金庸武林何等风范,又有著怎样的翻译陷阱。

为什么金庸在英文世界不流行?

了解郝玉青的翻译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金庸作品“进军”英文世界的历史。虽然金庸已是华语世界共同语言,也因学院研究者众,发展出派系不一的“金学”。但首本英文金学学术论文集《金庸现象》(Jin Yong Phenomenon)2007年才出版;今次《射雕》计划展开之前,获受权出版的英译也只有《书剑恩仇录》(The Book and the Sword)、《雪山飞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三种,远比在越南、日、韩等亚洲地区为少。负责洽谈版权、促成今次金庸小说出版的英国出版经纪人Peter Buckman,是几年前在网路上搜寻“全球最畅销作家”,才惊觉一个叫“金庸”的华语作家,而Buckman也大呼奇怪为何他的作品这样畅销,而英文世界包括他自己却对此一无所知?

研究金庸者众,自九十年代以来,金庸的学术研究成果愈见丰硕,范围涵盖中国武侠小说传统、历史叙事、宗教医术,精神分析等,慢慢发展出像“红学”、“张学”等自成一派的“金学”研究领域。
研究金庸者众,自九十年代以来,金庸的学术研究成果愈见丰硕,范围涵盖中国武侠小说传统、历史叙事、宗教医术,精神分析等,慢慢发展出像“红学”、“张学”等自成一派的“金学”研究领域。 摄:Imagine China

武侠小说本属中国类型小说(Genre),自有一套秩序、词汇、概念,源自中国文化,也是由历代武侠累积而来。我们生活在中国文化中,潜移默化获得了这些概念。但英文读者没有这些既有知识(prior knowledge),这就是翻译武侠小说的最大挑战。

事实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的赖慈芸教授早在1990年代就试图将“金学”带入英文世界。赖慈芸师承汉学大家、《鹿鼎记》英译者闵福德(John Minford),她告诉我们:“本来中文小说译本就不是西方出版商的热门选项,金庸的武侠世界显得那么陌生,自然更少。”1990年代,赖慈芸曾与闵福德合作,一同英译《射雕》,“那时我还在做博士论文,《鹿鼎记》的翻译已让闵福德累透,《射雕》进度就很慢。”后来《鹿鼎记》英译本面世,“学术界评价虽好,销量却不理想,闵教授便犹豫应否继续翻译《射雕》。后来因为大家都忙,就搁置项目了。”

金学西渐之难题 建构不存在的江湖

赖慈芸看来,让英文读者享受阅读金庸的乐趣,首先要克服文化认知的问题,比如“武林”和“江湖”是华语读者的常识,却不存在于大部分西方读者的认知里。譬如“江湖”多译为“River and Lake”(闵福德于《鹿鼎记》中的译法),或直接用拼音“Jianghu”(郝玉青在《射雕》第一卷中的用法),但赖慈芸说:“River and Lake看上去有意境,但英文读者不见得就心领神会其文化内涵;若用Jianghu,英文读者大概意会到这是个‘中国’特有字眼,但又得加注释。但小说不可能通篇都是注释,闵福德教授曾提醒我们,小说读者就是在期待好看易懂的故事,如译得很复杂,读者会挨不下去。”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