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李芄紫:浸大普通话豁免试比中国水平试还要难?浸大语文中心亟需出面解释

浸大语文中心在还原与平息事件方面仍可扮演重要角色,可至今一直躲在背后,既不肯澄清学生关心的问题,又不肯承担至少部分责任,也不肯面对公众,态度令人遗憾。

香港浸会大学上周有学生因不满普通话豁免试被定为毕业要求,前往学校语文中心抗议。浸大校长钱大康代表校方决定将两名参与抗议的其中两位学生即时停学,被暂时停学的是学生会会长刘子颀及陈乐行。

香港浸会大学上周有学生因不满普通话豁免试被定为毕业要求,前往学校语文中心抗议。浸大校长钱大康代表校方决定将两名参与抗议的其中两位学生即时停学,被暂时停学的是学生会会长刘子颀及陈乐行。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李芄紫

刊登于 2018-01-27

#浸大普通话豁免试风波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 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香港浸会大学普通话考试事件,详细可参考我们的报导圆桌讨论

浸大事件已被政治化得远远超出其最初的纠纷层次,但还原到事件发生之初,对理解整个事件与找到解决方法仍很大帮助。占领事件之所以发生有以下几个基本事实。

第一,浸大订下规定,普通话必须达标才能毕业。该措施实行已经有约十年,当时是为回应社会对大学生普通话能力不足的批评。应该说,其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并无不妥。其他一些学院也陆续提出类似规则。

第二,有浸大学生认为,强制学生上普通话课“一刀切”,应该给学生有豁免考试的权利,以便把学分与时间用在其他科目上。考虑到现在香港中小学普遍有普通话课程,港人普通话水平近年大有增长,不一定必须在大学再上课才能达标。学生的要求也并非无理。

第三,学校答应了学生的要求,本学年第一次设立豁免考试。据学生说,学校保证考试不会太难,大部分人能通过。但结果有七成学生未能通过考试。这引发学生不满,质疑考试标准不明以及考试内容难度过高。更有认为语文中心故意让大部分人“肥佬”(不及格),好让自己的课有人上,这点笔者认为比较阴谋论,无根无据之下难以认同。

第四,学生要求语文中心公开评分标准。此前联系过语文中心但不得要领,于是“占领”语文中心,找个说法。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待商议,但语文中心本身也确实应该积极解释。

第五,学生在酝酿占领时,也不乏其他一些涉及公平与“本土主义”思维的驱使,比如“为何大陆学生可以免试”,“为何香港人一定要学普通话”,“为何大陆学生不用学粤语”等。这些背后的思维不能说不重要,其是否正确是另一个问题。关键是如果豁免试不是“肥佬”这么多人,就不太可能会有占领行动。

因此回到本源,关键还是“豁免试是否过难”?

如果开设了一门课程,有七成修读者在最后考试中不及格,那么这门课程与考试必然有问题。但作为豁免试,任何学生都可以参加,老师又不存在“教得不好”的问题。单凭七成学生不能通过,并不能说明考试过难。因此,还必须考察试题与考试方式。

在浸大语文中心的普通话自学网站中,可以看到豁免试的样本 (校方拒绝出示正式考核内容,但称题目深浅程度相似,出题方式亦与样本试卷类似)。考试属口试形式、考生随机抽取题目,有25分钟预备时间。每份试题设三部分,朗读一篇短文(10%)、五条广普对译题(20%)、七条“说话题”(70%)。从样本看,朗读与对译都不算难,但说话题有相当难度。每条题目要求学生用1-2分钟的时闲展开演说。三条样题中,有的是对某个事物的议论(现代人提笔忘字),有的是敍述自己的经历(做过什么特别后悔的事),有的是代入某个情境(如何以餐厅服务员的身份挽留一位表示不再光顾的生气客人)。

这种说话题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准确说来已经并非测试普通话能力,而是考类似作文那样的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要回答得好,相当不易。对议论题,作答者必须对涉及的事物有一定认识,同时具备清晰的逻辑与分析问题能力;对敍事题,作答者需要有一定的敍事技巧及相应经历;对情景题,作答者还必须代入角色,还要具备一定的演艺能力,如有学生就投诉自己因“语气不对”被“肥佬”。更何况,考生需一口气回答完七条试题。

由于学校事先没有给出考试范围,令学生无法准备,第一次实行这样的考试没有参考文本,学生拿到试题后准备时间太短,连接七条说话题强度太高,主题转变太大,就算学生用母语广东话作答,也未必能达标,何况是非母语?有来自中国大陆的教师把试题转给大陆朋友看,也纷纷说“自己回答不出来”。

当然,即便试题难,如果评分标准低一些,也并非不可接受。但语文中心的评分标准又过于模糊笼统,主观因素很大,而且从“不合格率”与同学的反馈看,也很可能过于苛刻。

对香港学生有不恰当要求

普通话作为一种口语,其功能是交流。学校对一般的非中文或师范专业的学生的要求不应过高。

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颁发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实行)》,把普通话水平分为三个级别(标准、比较标准、一般水平),每个级别分为甲乙两个等次。对话剧、电影表演、播音主持的教师等的水平要求是一级;广播员的要求是二级甲等;师范专业、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是二等;对高等学校的非现代汉语的教师、国家公务员的要求是三级甲等。

三级甲等的要求是:“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明显。语汇、语法有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30%以内。”三级乙等的要求是:“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失误多,方音特征突出。方言语调明显。语汇、语法失误较多。外地人听其谈话有听不懂的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40%以内。”

注意到这是对大部分母语是普通话的大陆人的标准,对非以普通话为母语的香港学生,过高要求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连国家公务员也只要达三级甲等即可,香港学生到三级乙等就理应可达标,最多到三级甲等已经到顶了。

中国普通话水平测试试题分为四部分:读单字、读双音节词语、400字短文朗读、说话题。其中说话题占40%。以一份模拟样卷为例,考生在两个话题(我的学习生活、谈谈服饰)中任选一个,说话三分钟。

它显然比浸大的说话题容易。首先,时间只有3分钟,浸大的要10分钟左右;其次,学生只需要就一个主题演说,浸大的要七个;再次,主题可以二选一,挑自己把握大的,浸大的是七选七,没得选;最后,不存在情景题,不需要“演员天分”,不存在因为语气不对被“肥佬”的问题。

语文中心的责任

因此,学生方面要求语文中心作出解释,要求是合情合理的。但根据学生的说法,语文中心一直回避问题,这才有“占领行动”。

从占领行动的录像看,总体是和平的(没有动手),大部分时候气氛也比较平和,有粗口、情绪激昂、有冒犯性的只是少数时间。而且,在激化学生情绪方面,语文中心的两个负责人也不无责任。

其中华裔女教师态度较好,但一再强调自己不是负责人,又不肯与学生明言到底应该找谁。而外籍的副主任文丽夏(Patricia Warren)问题更大,在她出现之前,学生虽然坚持不走,但气氛尚可,她一出来就抛出“自己感到被威胁”的言论,这种说法实属无稽。她又强调自己是teacher,给学生听来,不免会觉得她要利用身份“大”(欺压)他们。正是她的言论才导致陈同学上前理论,说出“I warn you”激化了情绪,这样才有刘同学的“粗口”。注意到激烈气氛只维持了一阵,其中也不断有同学呼吁“大家都不要说话了”缓和气氛。但后来一些媒体剪辑发布成“威胁外籍老师”片段,又挑动起公众情绪。

虽然现在事件已经被政治化,但浸大语文中心在还原与平息事件方面仍可扮演重要角色。可中心至今一直躲在背后,既不肯澄清学生关心的问题,又不肯承担自己在整件事上的至少部分责任,也不肯面对公众,这种态度令人遗憾。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