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分裂的“微信之父”张小龙:产品哲学向左,十亿用户向右

听完张小龙讲话后的当晚,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一句评论:“深切感受到张小龙作为一个产品哲学家和一个用户行将突破10亿的流行应用的主导人之间无法弥合的矛盾”。次日凌晨,腾讯CEO马化腾留言说:“总能慢慢找到一条最佳路径的,尽管慢,但必须合理才做。”

2018年1月15日,张小龙在中国广州微信公开课专业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

2018年1月15日,张小龙在中国广州微信公开课专业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摄: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胡泳

刊登于 2018-01-22

#胡泳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Scott K. Fitzgerald)说过一句话:测试智力是否一流,就要看头脑在同时容纳两种相反意见的情况下,是否仍能运转。在这个意义上,张小龙是一个菲茨杰拉德式的人物--他是分裂的,并且自己清楚认识到这种分裂。

在两个极端间游走的产品经理

1月15日,“2018微信公开课”在广州开幕,当被誉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登上讲台,用并不标准的湖南普通话,为这个用户数量即将突破十亿的手机程序勾勒前景时,台下满是拥趸的笑声、掌声与赞叹。

然而不知为什么,在公开课现场听张小龙若断若续的阐释,我脑子里却总是回旋着一句话:测试智力是否一流,就要看头脑在同时容纳两种相反意见的情况下,是否仍能运转。这句话是了不起的小说家菲茨杰拉德说的。

张小龙讨论到微信所谓的“克制”时,微妙地承认自己身上的矛盾性。他否认微信是有情怀的,因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克制什么,而是要判断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和不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也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一系列的判断是非常理性的过程,“而不是靠一个感觉--‘我这样很有情怀’--就好了”。在上一次微信公开课上,他说:“合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