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 华尔街日报广场

华尔街日报导读:迈入“无现金社会”的中国,也将迎来“无隐私社会”?

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的“2017年度账单”刷爆社交网络,同时引发关于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质疑。这次争议并非偶发事件,中国的“无现金社会”与“无隐私社会”也许只有一步之遥。

中国的“无现金社会”与“无隐私社会”也许只有一步之遥。

中国的“无现金社会”与“无隐私社会”也许只有一步之遥。摄:Yang Jie/Imagine China

刊登于 2018-01-07

#端 x 华尔街日报

从衣食住行到生意理财,移动电子支付已在中国渗透至各个领域,尤其在城市的普及率更高达九成。欧美市场亦普遍对电子支付持乐观态度,苹果、亚马逊等科技巨头近年相继推出电子支付服务,北欧多国也推出辅助信用卡及网上银行交易的电子支付系统,进行“无钞化”实验。但“无现金生活”正在席卷全球的同时,也有不少地区的消费者因为安全隐私顾虑而抱持怀疑或观望的态度。

90000 亿美元
据艾瑞咨询(iResearch Consulting Group)估计,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达9万亿美元;而调研公司 Forrester Research 估计,同年美国移动支付规模仅有1120亿美元。

近日,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的“2017年度账单”和“2018年关键词预测”刷爆社交网络,同时引发关于支付宝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质疑。在支付宝“年度账单”开启画面左下方,有一行不明显的小字,写着“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并默认勾选同意(编注:支付宝和芝麻信用均是蚂蚁金服旗下子公司,但相互独立,蚂蚁金服是阿里巴巴关联公司),导致很多用户在未注意到的情况下允许支付宝获取用户的第三方消费信息。在引起争议后,芝麻信用回应称“初衷没错,但方式愚蠢至极”,支付宝方面则表示“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一起承担。”

但与此同时,蚂蚁金服正在测试一个允许用户通过支付宝办理护照申请等服务的系统,还与地方交通部门合作将支付宝身份信息作为常规交通检查等场合的正式身份证件。评论认为,拥有海量用户数据的中国科技巨头面临的限制比美国同行要少,而它们“除了与威权型的中国政府合作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而后者正决心利用新技术监控国家,控制社会。”

这一周,端传媒为你精心挑选了四篇《华尔街日报》报导,了解中国正在进入的“无现金社会”与“无隐私社会”之间的关联。我们强烈推荐您购买/升级成为“端传媒尊享会员”,以低于原价 70% 的价格,畅读端传媒和《华尔街日报》全部内容。

一、互联网巨头造就的“无现金社会”

作为中国移动支付大潮的推动者,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依靠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中国日常商业及消费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给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影响。据安永和新加坡星展银行(DBS Bank)报告,2015年中国国有银行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流失近23亿美元,并预测2020年每年损失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或增至600亿美元。

中国的“无现金社会”与“无隐私社会”也许只有一步之遥。
移动支付大潮助推中国迈入“无现金社会”。

另一方面,由于手机支付尚未被纳入中国央行清算系统,使得监管部门追踪资本流动、洗钱和欺诈的难度增大。为遏制金融风险,中国央行此前便要求建立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帐户网络支付业务需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央行还在加紧审查第三方支付行业,根据将于2018年4月1日推出的新规,非银行支付提供商将需要从央行获得许可才能提供二维码(QR Code)支付服务。

《华尔街日报》报导称,中国已进入无现金社会,并指出正如科技公司推动零售、汽车和媒体行业的创新一样,从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成功可以一窥科技公司推动金融创新的未来情景。

如果一位北京汽车经销商用银行借记卡支付上海的出差费用,这家银行能知道这位客户乘坐的飞机、入住的酒店和用餐的餐厅。不过,如果客户采用的是别的支付方式,银行对交易就一无所知,身处这样的境地可不妙。

安永亚太金融科技主管 James Lloyd 对《华尔街日报》表示

端 x WSJ / 原文重点

  • 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来说,他们获得的回报不仅仅是从商家处赚取的交易费,该费用通常为交易额的0.6%。两家公司还能收集到消费者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将他们的应用程序转化为营销平台,用于提供从共享单车到旅行等多项扩展服务。

  • 腾讯为企业创建了一个平台,消费者可以关注这些企业并获得相关消息和折扣信息。比如,当关注 GAP 的消费者再次来到其店铺时,他们或许会收到促销和打折提醒,这可能为 GAP 带来更多销售额,让微信获得收入。

  • 阿里巴巴可以通过观察人们在其合一集团(优酷、土豆)视频流媒体网站上观看的节目定向推送广告,从而带来广告收入和推动产品销售,并且能描绘出更清晰的消费者行为图谱。这两家互联网巨头都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使用这些数据,但表示不向其他方出售数据。

  • 中国的现状为这类创新提供了条件。信用卡在中国一直没有全面普及。直到近几年,非必需品支出才成为大部分人的一种选择。中国也一直有避免举债的文化。此外,中国政府使 Visa 和万事达卡(Mastercard)难以在中国开展业务。

节选自《华尔街日报》1月4日报导 The Cashless Society Has Arrived— Only It’s in China

二、银行卡之后,下一个被取代的是身份证

《华尔街日报》近日报导指出,中国科技巨头正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数字身份证件﹐可替代政府颁发的身份证,“这一趋势凸显出中国政府越来越依赖国内大型科技公司来实现其利用最新数字技术监控国民的目的。”

和政府能够收集到的数据相比,这些公司获取的数据更加丰富和深入,因此政府常常从这些公司获得信息,可见这些公司影响力之大。从实体身份证向数字图像的转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人在购物、餐厅结账和观看视频等各种日常活动中均使用移动设备,不过这当中也存在风险,就是这些公司有可能被认为和政府走得太近。这些公司需要考虑自己的国际声誉和投资者对他们的看法。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旗下网上期刊执行编辑 Severine Arsene 对《华尔街日报》称

端 x WSJ / 原文重点

  • 中国正在打造全球数一数二的复杂高科技系统来对公民实施监控。政府和科技公司关系日益紧密,这已经引发隐私倡议人士的担忧,尽管这些科技公司承诺会保护相关数据。

  • 研究人员和分析人士说,政府借助科技公司履行国家职能并非没有先例,但中国政府利用私人智能手机应用来推动政策执行的程度却前所未有。

  • 腾讯及公安部已在位于南方的广东省广州市推出了一项数字身份证明试点计划﹐并表示最终将在全国推广。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助的这项试点计划,人们可以将面部图像扫描到一款微信小程序﹐读出屏幕上显示的四个数字并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和其他信息﹐就可以创建一个基本的身份证。

  • 蚂蚁金服正在武汉测试一个程序,该程序允许公民通过支付宝移动支付系统办理护照申请预约等网上警务。蚂蚁金服还与武汉和深圳交警合作,将支付宝身份信息作为常规交通检查等场合的正式身份证件。

节选自《华尔街日报》12月31日报导 The Internet Tightens: Popular Chinese WeChat App to Become Official ID

2017年12月1日,腾讯 CEO 马化腾在重庆用微信扫描二维码乘坐长江索道。
2017年12月1日,腾讯 CEO 马化腾在重庆用微信扫描二维码乘坐长江索道。

三、既强大又软弱的科技巨头

阿里巴巴和腾讯在2017年市值翻倍,跻身全球十大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列。由“人工智能”算法驱动的新闻应用今日头条母公司也寻求以300亿美元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庞大的业务覆盖让这些公司拥有了海量的用户数据,但它们面临的限制比硅谷同行要少很多。

你们真的以为,互联网世界就是你们的,可以轻易控制、为我所用、予取予夺?

曾任中国《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的秦朔在博客写道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大型科技公司应该自我反省。《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袁莉近日发表文章提出几个关键问题,督促中国科技巨头进行反思。

端 x WSJ / 原文重点

  • 首先,你的公司影响力有多大?在与大型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交谈时,笔者(袁莉)常常感到困惑,虽然他们为自己的服务和产品受到欢迎而自豪,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公司有影响力。但不管喜不喜欢,这些庞大的互联网平台都掌握巨大的权力。搜索引擎百度决定着大多数中国网民的在线搜索结果。今日头条则决定着2.19亿月活跃用户读什么新闻。如果这还不算影响力,试问什么才算?

  • 第二,面对如此强大的政府,是否真有必要去争夺政府合同?当笔者质疑科技公司为什么非要接受政府合同时,他们总是回答说,如果自己不做,竞争对手就会做。但如今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庞大,企业家不必非靠政府的施予来生存。不错,他们的规模、股价和市值也许会因此落后,但来自政府的要求也可能减少。

  • 第三,能不能拿出一点勇气?今年冬天,北京市政府对存在火灾隐患的出租房实施整顿,清退了大批外来务工者,其中也包括为阿里巴巴和京东服务的快递员。笔者以为这些大型电商会展现出一点骨气。结果却是集体噤声。而就在这场清退行动登上全国媒体头条几天后,阿里巴巴和腾讯却公开互撕,双方高管在会上和网上炮轰对手的业务模式对社会更有害。一位风投人说,中国企业只有在估值下降的时候才能学会一点谦卑,赢才是一切。

节选自《华尔街日报》12月29日专栏文章 In 2018, Tech’s Cowardly Lions Need Courage

微信iOS版关闭赞赏功能。
微信成为中国网民的“生活必需品”。

四、支付宝全球扩张之路受阻

中国科技巨头虽然在国内顺风顺水,但全球扩张之路却遭遇阻碍。蚂蚁金服最近收购美国转账公司速汇金(MoneyGram International Inc.)的交易,就被美国监管部门叫停。

《华尔街日报》报导称,速汇金和蚂蚁金服的合并计划被迫取消,是中美经济关系紧张的又一迹象。两家公司在联合公告中称﹐尽管采取多种方式回应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CFIUS)的关切﹐但双方未能取得该委员会批准。CFIUS 是由美国财政部牵头的跨部门委员会,负责从国家安全角度审查外国对美投资。

公司对蚂蚁金服在全球的前景仍然感到振奋和鼓舞。

蚂蚁金服负责国际业务的高级副总裁 Douglas Feagin

端 x WSJ / 原文重点

  • 蚂蚁金服最初在2017年1月同意以8.8亿美元收购速汇金﹐在 Euronet Worldwide Inc. 主动提出约9.55亿美元竞购要约后将出价提高至约12亿美元。当时,这项交易凸显出蚂蚁金服在北美金融服务市场争得一席之地的雄心。

  • 自从蚂蚁金服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前后首次提出并购意向以来﹐交易撮合人士就表示 CFIUS 对中国公司的审查越来越严。有些美国议员和政府机构说,来自中国公司的投资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尤其严重的威胁﹐因为这些公司可能收到中国政府的指引和资助﹐而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经济和军事对手。

  • 总部位于达拉斯的速汇金和蚂蚁金服称﹐现在双方将专注于在汇款和数字支付市场进行新的战略合作。双方还称,蚂蚁金服因交易终止向速汇金支付了3000万美元分手费。

节选自《华尔街日报》1月3日报导 U.S. Bars Merger of MoneyGram, China’s Ant Financial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