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风物深度

异乡人—唐南发:身为华人,对“排斥和歧视”知之甚深,我要帮助难民融入社会

在马来西亚长大,我鲜有异族朋友;在伦敦生活,亦非社会主流⋯⋯那些经历告诉我,即便游走在社会边缘,也有权参与这个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们不是“他者”;他们只是和我遭遇不同的我们。

他们不是“他者”;他们只是和我遭遇不同的我们。图:Tsengly / 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唐南发 发自印度尼西亚

刊登于 2017-11-02

#异乡人

我出生在一个很传统的马来西亚华裔家庭,接受的是完整的华文教育,上政府资助的华文小学,接著到华人社会资助的私立华文中学完成学业。

所谓传统,即家里拜的是中国文化里头的神明加上南洋本土的拿督公,而我自小出入观音亭妈祖庙。母亲虽然未受过教育,她的教诲却完全是儒家的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尊师重道那一套。母亲不识字,却看得懂农历,对每个传统节日,或观音诞妈祖诞中元节等皆了如指掌,每个闰月她也都知道。于她而言,我的生日永远以农历为准,阳历纯粹因官方需要。只是母亲逝世多年,当我想问她如何学会这一切,已然太迟。

我们家其实是外来者。祖上来自海南岛定安县,下南洋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定居。我未满三岁时,父亲因为生意失败,举家从马六甲搬到偏远的柔佛哥打丁宜。我中学又去了新山,因此至今都没有什么在地不在地人的感情,好像去哪儿都可以适应,又好像哪儿都不像家,自然也没有槟城、怡保或诗巫这些主要华人城镇的原乡情结或引以为豪的骄傲。

直到19岁到英国读书以前,我都在纯中文的环境下长大。虽然自小马来话基本上可以应付,但除了几个邻居、同学和老师,几乎没有异族朋友。所谓异族,在西马半岛主要就是马来人和印度人,当然整个马来西亚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族裔。但这不意味著我们家就完全与他族隔离。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