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苏超:在缩时的数码社会,如何不疲于奔命?

为什么科技的巨大进步,竟没有改变我们紧张的生活节奏呢?一百多年之后,人类为何还是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呢?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还有可能出现这样诗意浪漫的「闲逛者」吗?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还有可能出现这样诗意浪漫的「闲逛者」吗?摄:Paula Bronstein/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7-10-06

#苏超#评论

玻璃顶廊、大理石地面、豪华的商品陈列柜和赌场,19世纪法国巴黎建起了最早的现代都市缩影:拱廊街(Passages Couverts)。在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笔下,拱廊街不仅摩登时尚,也充斥着焦躁不安:“人群热情地想要尽快融入这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中,但很快,无数面孔幽灵般显现,他们焦灼、茫然、彼此雷同,拥挤得连梦幻都没有了间隙。”(注一)

然而在当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融入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闲逛者”(flâneur)是社会学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所关注的都市族群,引自波德莱尔的作品,借喻一群在生活中漫不经心、慵懒散漫的人。在巴黎,“闲逛者”是与城市格格不入的一群人。他们衣著光鲜、出身贵族,却不热衷于现代都市的奢侈繁华,反而整日在街头闲逛,成为城市拥挤人群中的浪荡者。班雅明认为,“闲逛者”是漫无目的的生活家,他们批判地看待被科技支配的现代人,在消磨时间、体验都市生活的同时,又敏锐地观察城市的各个角落,避免自己被“机械的巨轮”碾轧。

新时代的“拱廊街”

“闲逛者”其实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受主流思想支配,在大众中保持独立自我,用自己的生活节奏反抗焦虑的社会情绪,这种自我觉醒令人羡慕。然而,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还有可能出现这样诗意浪漫的“闲逛者”吗?

我的朋友阿菲可能是一个“闲逛者”。她是在香港岛工作的自由撰稿人,平日不用朝九晚五,最大的挑战来自出版社编辑的催稿。我一直也很羡慕她轻松自在的生活。一次闲谈,她对我大吐苦水,原来,她的编辑发现了一款可以互相查阅、随时更新工作进度的手机软件,于是劝说她也下载了一款。“简直烦死了!每天在上面安排日程,红的绿的标一大堆,这下子想偷偷懒都不行了!”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