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端会员招募半年,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这是端会员项目上线半年的营运笔记。有时候,我会觉得端很天真执着,我们会把自己的营运经验和教训,当 Blog 一样不停更新。

会员计划上线半年,我们累计已有 8,000 名会员。

会员计划上线半年,我们累计已有 8,000 名会员。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社群营运官 孙贤亮

刊登于 2017-09-10

#端会员

快速通道:“端传媒会员广场|Initium Member”在这里,邀请所有端尊享和畅读会员加入。这里是端会员之间搭建华语跨界社群的场域,也是会员与我们之间架起的桥梁。成为会员,付费解锁全部文章,在这里。还在犹豫不决?请你免费试阅五天,花 3 分钟填写一张小问卷即可,在这里

已有超过 8,000 人成为端传媒的会员。或许,只有编号最早的 10 个人会记得,端会员的网页,是今年 3 月 8 日默默上线的。

那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那一周端刊发的新闻都有:台湾高校“一中承诺书”、香港特首选举,以及韩国萨德导弹开始部署、总统朴槿惠被弹劾。没有宣传,没有campaign,那几天,38 位读者成为了端的付费会员。这些忠实读者们不止一次调侃:“为什么你们招募会员要如此默默无闻?”

很大程度上,那正是来自端内部,关于是否要走“会员付费”模式的激辩。

端的资金断链看似发生于一夕之间,但入不敷出的财政压力一直在井井有条的新闻生产背后,默默发酵着。怎样可以永续经营?在公司内部,“付费阅读”是一篮子“开源”方案中被最多探讨和辩论的一项。支持与反对的理据都不难想象,也是媒体界常见的辩论课题:

反对者担心:“付费阅读后,读者的数量会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读者从大众变为小众,新闻影响力会否难以为继?”“失去了新闻影响力,口碑和品牌是否也会黯淡?”“对一家媒体而言,这会不会是慢性自杀?”

支持者则认为,作为一家关注公共事务的深度内容生产者,在当下满布中国因素的政治环境,与互联网巨头主导的传播结构中,长期且可持续的支持,可能、且只可能是来自读者。而这种支持,必须要转化为真金白银的付费。这不只是单方面的索取,实际上是双方关系的新开始。

新闻的意义发生土壤,正在于读者。无论是第四权的冠冕、还是新闻事实守门人的角色,都不是自我证明的主体,而必须有读者作为客体在场,才能将“新闻理想”这个故事讲完。这场辩论的初步共识是,端应该依赖读者支持,应该深入发展跟读者的关系。

但最无法达成共识的地方是:是不是要给文章加付费墙?是否只有会员才能阅读全部文章?3月8日,一个没有付费墙的会员计划,于是成了这种激辩之下的试水产品。

一次危机转型

最终,一场危机把“默默无闻”试水的会员招募,推向了“轰轰烈烈”。危机发生时,它意外成了读者给我们捐款的渠道。当时在端的 Facebook 粉丝页帖文上,有读者问可以如何帮端一把,就有读者“教路(指点)”说,“可以加入端会员”。

也是因为这场危机,令端决定悬置争议,迅速启动包含“付费阅读”在内的整个付费会员计划。如果读者不希望我们就这样退场,我们就会拼尽全力重新出发。

会员计划被重新制定,付费墙的开发重回日程,在“贝壳放大”团队的协助下,为招募会员助推的群募计划也率先于 6 月 12 日起跑,并且公布了我们要做“付费阅读”的计划。

7 月 3 日付费墙启动、8 月 6 日群募成功达标,截止 8 月中,我们累计已有 7,000 名会员。一次性的群募救急不救穷,这只是端重新出发的第一步,“希望未来付费机制不只是交易,更可以帮我们建立起‘作者﹣读者﹣资金’三者之间的正向循环。”

一场活体解剖

在负责会员营运项目之前,我负责端的线上论坛“圆桌”,在这之前,我是端香港组的记者。从这样的路线更迭,或许你也可以看到端的新闻团队,这一年多时间内,对新闻媒体前路的反复探索。如今,会员营运维持在 2 人左右,我和同事都是从内容团队转轨而来。

有时候,我觉得端真的是一间很神奇而天真的公司,我们会把自己的营运经验和教训,当 Blog 一样不停更新。我们的 Growth Editor 徐小童会写一篇《上任2个月,20%读者增长,Growth Editor 是何方神圣?》来解释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端的新尝试;主编张洁平会在致读者的公开信中,坦率交代我们的会员数字、营运成本,甚至付费机制启动后流量下跌的幅度。而本文也是。

在群募启动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洁平说:“一般是成功的人才在分享失败经验,我们就像做一场活体解剖一样……但我们也认为我们的问题不只是端要面对的,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时代产业的切片,我们也很乐于分享,这个路,一定要大家一起走出来”。

和端一齐,对市场敬畏是我们在学习的一课。而这一系列的营运笔记本身,是我们学习和摸索的心得。我们将读者和会员视为前进路上最可靠的伙伴和支持者,这些笔记是编读之间最私密的对话。

同时,我们先行一步,探索“深度新闻在市场上能否存活”、“泛华文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新媒体的营运模式”这几个命题,我们的经验和策略,可以给行业提供一个备注。

一个探索实验

聚拢起来的 8000 +人,可以些做什么?

这是端在危机之中求助读者,建立起付费阅读管道时,并未来得及深思的事,却是社群初具规模后,最有想象空间、也最常给人惊喜的问题。我们通过问卷、邮件、聊天听取会员的意见、建议;建立了线上的社群,请大家一起出谋划策;也举办线下的办公室开放日,让台港两地 Office 连线,让不在场的会员网路连入,聊新闻行业的未来。

这场实验不仅我们的营运变成了透明公开,编辑和记者也离开了宁静的书斋,走到万人广场和自己文章的受众直接对话。过往,交稿是作者和文章的句点,现在,文章刊发是新故事的起点。

我们期待把这个实验继续扩大。在“尊享会员”的有门槛社群外,我们搭建了一个无门槛、所有端会员都可加入的社群“端传媒会员广场|Initium Member”——如同我们的专栏名“广场”。只要是端会员,我们都邀请你加入,这是一个社区,是“新型编读关系”的发轫。具体什么是“关系”、有多“新型”?我们会一同摸索。

而同时,我们于群募中承诺,在台北会举办 4 场“旗舰论坛”(现决定在香港亦加开一场),将一并围绕“知识经济”、“知识创业”的主题,在未来的一年中陆续开展。欢迎大家参加,更欢迎大家协助我们将这些重要的探讨变为现实。

而最后,是什么样的你,成了“端会员”?通过采访,我们也会陆续告诉你,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他们的经历与思考。端所执著于的“说出漩涡的样子”,最终,要我们一起来说。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