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广深设立女性车厢:懒政与控制女权运动的双重盘算

贴几张贴纸,派几个女乘务员笑容可掬地站在候车区疏导,是一种快速、成本极低,又容易凸显政绩的方便手段。

2017年6月28日,广州地铁1号线女性车厢启用,现场地铁志愿者举牌指引乘客。

2017年6月28日,广州地铁1号线女性车厢启用,现场地铁志愿者举牌指引乘客。摄:钟振彬 / Imagine China

尔光

刊登于 2017-07-06

#尔光#评论

6 月 28 日起,广州地铁在一号线试点女性车厢,工作日的早上七点半到九点半和下午五点到七点的客流高峰时段,每列车设置一节女性车厢。这些车厢贴着粉红色的花朵贴纸,门外站着一位乘务员,举着相关标语倡导乘客按性别乘车。而在深圳,粉红色的车厢则表示“女性优先车厢”,已经试行一段时间。

在将近半个月时间里,官方引导的媒体疲于奔命地大唱赞歌:“大洋网”借广州地铁宣传部负责人称赞道:“男士们非常有绅士风度,礼让女性优先。《新快报》的记者“体验过后”认为:“关爱女性仍然是乘客的主流共识”,而“关爱及保护女性”、“女性不被凝视更自在”、“考验男性绅士风度”、“文明社会的倡导型尝试”等等赞美之词,在主流媒体上也并不少见。

较大胆的媒体和民间声音则指出:“女性车厢”计划是一种性别隔离政策。它把女性使用公共空间的合法性缩窄到远少于车厢总数一半的空间里:“我害怕,往后我们在地铁上遭遇了性骚扰时,他们会说‘活该,谁让你不在女性车厢呆着呢’!”这是在新浪微博上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类评论。

女性车厢,是另一种不作为

这次的“女性专用车厢”并非首创,早在 2012 年,武汉地铁就出现了“女性候车区”。当时这一措施被认为是“以防治地铁性骚扰为初衷,但形同摆设”,女性车厢因为非强制仅女性可用而经常有男性搭乘,这种女性专用空间无论在武汉,在广州,在深圳,都发挥不出它被赋予的作用。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