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自由的鸟儿关不住,但也需要努力长翅膀”——他们的异乡故事

身在各地的异乡人,面对不同的文化、社会氛围及交际圈,都曾有过怎样的经历或挣扎?

夕阳下,游人在沙滩上放著马型的风筝,就像一匹马在空中飘扬。

夕阳下,游人在沙滩上放著马型的风筝,就像一匹马在空中飘扬。摄: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端传媒实习记者 杨钰 整理

刊登于 2017-06-24

专栏 Your Opinion 精选重要报导、争议话题底下,读者的评论、来信、或者获得授权的个人脸书感言,整理成文并发布,让更多人可以读到你的观点,让声音穿透同温层。欢迎你继续在端APP网站写评论,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写信给我们editor@theinitium.com。我哋实睇,一条都不会走宝。

根据香港入境处数字,自1999年放宽非本地生来港就读入境政策后,至今已累计超过16万中国大陆居民到港读书或工作。而另一个城市,北京,也是“异乡人”的聚集地之一,二千多万的人口,约四成是“北漂”。

“当我愈接近这座城市,我却感到它愈发扑朔迷离而陌生。而随着时光流逝,我渐渐厌倦了扮演乖巧而无知的‘他者’的角色,我想以真实的自我去面对这座城市。”出生于上海的胡清心,这样描述自己的九年香港生活

文化的冲突矛盾,生活习惯与饮食的不同,家人亲友的牵绊,无法融入的距离感,另一个世界的开拓,我们选了四位读者在圆桌话题下的留言,在这些去留选择各有不同的异乡人中,也许某一位身上有过和你同样的感受。

三足乌: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狭隘的人

作为一名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去过港澳台,甚至连旅游都没去过的豫西南农村八零后,已经在北京漂了近九年了。

2009年6月28日晚,北京通州的一个住宅小区。一块儿合租的搞IT的室友,给了我一个翻墙软件。当晚我就失眠了。看墙外的消息看得心惊肉跳。那个时候的维基百科和Google,在大陆还都能使用,但敏感词如“六四事件”则搜不到像样的消息。

2011年2月21日晚九点左右,当天相亲回来,通过Google Chrome自带的稳定的翻墙扩展程序,正在刷中国茉莉花革命,警察叔叔手持聊天记录进门了……登记、问询、恐吓、写保证书。2012年十八大前夕还被昌平公安局电话核查信息。

2013年、2014年在公益组织鼎盛时期,从志同道合的朋友身上学习到的专业技能更加重要。

2015年夏天,组织了公益组织的暑期系列分享活动,7月下旬那次,请到了六四事件亲历者梁晓燕老师。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当时对学生关爱有加。

2016年8月23日一早,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了专业的VPN服务,从此一路畅通。2016年9月5日下午,在朋友推荐认识端传媒后将近一年,注册了端的账号,逢大事必参考端的报导和观点。

九年来,只是因为在北京,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接触到了不同的人、事、情、物。因为工作的原因,也会经常与高校、专家、教授、教师、学生等接触,感受、学习到了更多,修正了很多东北念大学修新闻时的观念。

更多时候则感慨于人自身对自身的局限。这种局限来自于从小到大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由此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

我知道我能改变的很有限,甚至是连改变自身都很难。没有太多的办法,有的只是无奈。

疲于奔命,但也可以随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周末去京郊公益支教。坚持五年多下来,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狭隘的人。不断的阅读、写作、学习、交流、提升,却在愈发收紧的政治文化环境中,频感碰壁。开放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不敢说话,不能说话,让我对这个环境找不到一点认同感、归属感。哪儿还谈得上民族自豪感?

努力争取移民吧!自由的鸟儿关不住,但也需要努力长翅膀、增勇气、提能力。未来几年没什么大变故,肯定会继续北漂。面壁十年图破壁。

毛神神:可我们都选择了“如非必要”

太多的委屈,无奈,讽刺,与不能言说的情感。对于这城市,要开口表达自己,忽然好像无从著手。

我也想起我的占中时期。那时想法没有现在丰富,精神状态也不太好。但我仍清楚记得,一夜醒来,打开新闻,有种世界变了天的感觉:怎么了?

随之而来的几个月仿佛身处战乱时期。新闻每时每刻在更新,甚至必须一直架著摄像机直播金钟画面。回到公司开会,同事们问老板:那,我们还继续吗?撕裂的意见在办公室也是随处可见。我很快便转了部门,一入去便发现气氛很紧张。年轻人大多不愿公开谈论,上一辈的却单刀直入,对我这个刚来的小薯仔劈头就问:妳点睇占中?我哑然一笑,心里明白他想要的答案。

我随同事日日到金钟、旺角,入立法会,又或者在某个帐篷外,无论何处,一有动静,记者就蜂拥而至,像非洲大迁徙,轰轰隆隆,无法透气。所有人都是用命在博。我写了一些日记,很幼稚,回看也算是记录了一些事情。我很后悔,若是现在的我再回到过去,大概每个细胞都会拼命呼吸。

好像一齐经历过一切,却又好像被拒之于门外。抽离地关心著它,但即使日日相见,也仍像是相隔了什么。这感觉像爱著谁。

By 毛神神

期间我有返过大陆。饭桌上,亲戚们自不然都聚焦在我身上:香港,还好吗?然后他们各抒己见,大多是愤怒的、讽刺的情绪。我无名火一上来,冷著脸说:这里的报道都是失实的。

也不是没有和父母嘈过。每当我在微信发post,父母便焦虑地留言:“妳到底想干什么?系咪干脆一齐去训街!”朋友都说,早已屏蔽父母。我却觉得,想让她们知道,我真正在想的事情。

甚至和旧同学辩论。他们在我的微信post下留言,不断质问我,又尝试举出例子说明我的“偏执”。她们说:“感觉妳有点走火入魔。”到最后,不欢而散。

一晚,在街上,有点冻。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莫名就想与她聊聊。不自觉地,我便开始述说我所见到的情况。我说,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妳看,我所见的,和妳所见到的报道,真的不一样。

她好像理解我的。唯有此时,我才觉得有点踏实。

絮絮了,抱歉。好像一齐经历过一切,却又好像被拒之于门外。抽离地关心著它,但即使日日相见,也仍像是相隔了什么。这感觉像爱著谁。

(引自《港人看港漂》一文)//“为甚么要把这个重量扛起来?”

她爽朗一笑,说:“对,可以不用呀!”//

可我们都选择了“如非必要”。不是吗。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在离境大堂准备登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在离境大堂准备登机。

旦月光华:我留在中国了,带着一份憧憬和热情

那一年去了美国,一年后返回,骄傲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三个出国交流后选择高考的人。

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呆在东海岸,身处于公认最优秀的年轻人之间,融化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何尝不知那里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世界上最为优质的资源。我惊艳于我同龄人的自信与多样的才艺,感动于学校内全方位的培养体系,与着力于展现每一个人风采的努力。

如今回到国内,重新穿上校服,想起美国的一年仍是热泪盈眶。但我必须重新出发,去追求更为首要的,促使我选择回来的内容。

我热爱这一群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忠诚。他们激情地在霞光中朗诵诗歌,在浮躁的社交媒体中写下铿锵的话语。诗歌与古文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每一刻都充满坚定的诗意。

我感动于他们构建宏大叙事的努力。在小时代中,突破犬儒桎梏、超越俗态社会。同时,他们未忘生活的温度,从未以精英的姿态傲视,保持真诚。

他们是我在美国的精神支柱,是我憧憬的对象,是我对自己的约束。与此同时,我无法停止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我渴望在这一刻,将我体悟到的一切,回馈于我最爱的土地,也为它带来一点点的不一样。

——这既是高三前给予自己的一剂鸡汤,也算回答了问题:我留在中国了,带着一份憧憬和热情,因它而成熟,也为它而努力。

AddisonHsu:失望远远大于当初期待

我是在上海某大学就读的台湾博士学生。我一直相信,身为新闻专业者,''为民请命 勇敢发声''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走在中国大陆诚然失望远远大于当初期待,言论日益束缚带来的痛苦正在一点一滴侵蚀新闻理想的身心底线,更为惊讶与心寒的是中国大陆的新闻专业学生与人员普遍性冷漠而自私,面对各地基层民众的据理力争多半袖手旁观,''自扫门前雪''是当今心冷已极的所见所闻,仿佛公民社会的关怀和参与在中国大陆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改造教育下消失殆尽;“在中国你勇敢向前一步,旁人不但不会追随你挺身而出,还会习惯性集体倒退一步助纣为虐。”每当自己想要秉持理念与坚持挺身而出时,油然而生的退却竟在浸入中国生活圈年余后逐渐产生,反省之余亦在细细思考,是否有天来临自己也会成为中国大陆人民普遍性地冷漠、自私、无感、势利的人?

此时此刻,自己正在著手撰写有关端传媒的论文,回顾了香港从古至今的浮海沉沉,想起太阳花学运时分震天作响的口号''今日香港 明日台湾'',当时待在自由自在的台湾只知道讽刺和嘲笑太阳花学运参与者各式各样地不入流,如今终于明白他们想要和争取的究竟是什么,借由端传媒''树大招风''系列报导,也终于了解港人的心情为何,身在禁锢牢笼的动物农庄里努力冲破身心煎熬,重新细细观看''树大招风''的个中意义,自己也终于坚定不移明白,台湾绝不能就此落入铁幕的手掌中,因为这是再多的钞票也买不到的信念、价值、理想和良知。

最黑暗的地方,只要有一点点烛光,就显得辉煌。

By AddisonHsu

诚然很多人都会问道,明知中国大陆管制言论和新闻束缚逐渐升高,为什么还要来到中国大陆?

''我们活在香港,又不活在香港。''

端传媒报导港漂引用内地年轻人阿梵的字句箴言,其实某种程度而言正可解释前仆后继中国大陆的台湾人,而如何诠释其中意义,当你处在中国、香港与台湾,“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恍恍惚惚间感受依旧深刻,原来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从来不知道自由的空气是多么让人向往与渴望,直到你踏上窒息黑暗的彼岸。

没错,对于身处自由却日渐紊乱的台湾媒体环境来说,我们念兹在兹''做得认真,便给予回馈;抛出深度的话题,便回应诚恳的讨论''奋力打拼的媒体,受过传统文化薰陶的我们更感动取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的坚持,尽管端传媒如同香港般正在漩涡之中,但恐惧与封闭不会成就一个伟大的城市和媒体,相信港人的情怀也绝不可能扭曲成可望又不可即,无可讳言自由的道路确实漫长,但诚心希望中港台和海外的我们能够在此携手开端。

“最黑暗的地方,只要有一点点烛光,就显得辉煌。”献给屏幕彼端为了理想奋斗的人们,我来自台湾,请让我们拥有这样温情诚恳的同温层。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