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这部西班牙电影的荒谬和《台北物语》竟然很相似?

虚实交替的观影体验,《台北物语》和《天后开麦拉》在戏院里才如此逼真。

《台北物语》电影海报。

《台北物语》电影海报。网上图片

特约撰稿人 林郁庭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7-06-24

#文化观察

【编者按】24日《台北物语》彩虹揪团活动即将和《变形金刚5》打对台,这一部电影从寥落的京华城戏院走红,观众与影迷,影评人都已经点评过,作者林郁庭关注的是电影在真实和荒谬两个面的效果,恰好与如今刚上映的西班牙电影有紧密的关联。如果说《台北物语》本身不见得是一部 cult 电影,粉丝的反应却已经完全变成一种仪式。

今年五月中旬,一部不怎么宣传、卡司同样低调的低成本电影,在台北东区京华城的戏院上映。这座筹划多年、曾引起图利财团争议的百货商城,球体设计的造型在开业时占尽风骚,但好景早已不常——《台北物语》进驻楼下影城之时,早是门可罗雀的没落商圈。场景已经够凄清了,影厅小、场次又少,连演员与剧组都觉得片子可能上映一周便得黯然下片。到五月底,它不但健在,竟还为向来冷清的商场带来不少人气,传媒网路话题不断,尽管评价两极化,票房却扶摇直上—粉丝疯狂追捧、互动热烈,大有cult film(一般译为靠片,沟片,邪典电影,或仪式电影)已成之势。

“什么都不对,但又什么都对了”的奇观,像是搭乘云霄飞车失控失速,在惊险危急的航程之中,竟然没有出轨翻车,最后还安全抵达。这绝非人力所能轻易操纵,无怪粉丝们要赞为“神片”了。

一个暴雨的午后,我在影厅里安静地等候。《台北物语》上映数周以来,在台北加映的戏院已经加到第三家,中南部亦陆续有了放映点;而最初它一战而红那家带着森森鬼气的影城,成为指标“朝圣地”,影迷们包场、办狂欢会、成立后援推广、二三四刷地支持,早就一票难求。或许这家较不为粉丝熟悉的影城,能迎来较异质多元的观众?隔壁和前排坐上像是翘课来的学生、逛过菜场手上还有提袋的大婶,第一排则为备好爆米花可乐的几位仁兄占据,显见已二三刷以上,还未开场就笑声不断。大婶从头到尾都板着脸,大约与她想像的午后肥皂剧有差异;学生哥则在前排三五分就爆起的笑声引导下,陪衬地笑了几次;我则想着还好没去抢第一排,否则西门町的街景跟着镜头天旋地转那两幕,肯定比云霄飞车还晕。

看低质感的预告片,只觉得《台北物语》经费或许太低,但还是要认真讨论重大社会议题,而初执导筒的黄英雄,更是资深影评人与编剧,多年为视障观众“解说电影”的知名弁士(有声电影来临之前在现场讲解的专业口述者),他的作品当是再恳切不过,喜感究竟何处而来?本片剧本四平八稳,主线开阖于祖孙之间对话,高潮在牵扯其中的主要八个角色群聚阳明山别墅对质,由剑拔弩张到和解、各怀心思地离去,亦十分符合古典戏剧三一律对于时间、地点和表演一致的要求(故事终始约莫在24小时内,人物未曾离开台北城),内容涉及建商行贿、掳人胁迫、窃盗勒索、都更弊端、医疗纠纷等(就这几点而言,真是没有比亦卷入弊案疑云的京华城更好的观影处),可谓是典型社会写实题材。

刻意安排的笑点仍然有,诸如把机场误为“机厂”,陶瓷狗雕塑会汪汪叫;或者无关剧情进展,纯粹表达都市生活荒谬感而穿插的片段,譬如长凳上三人各说各话地对时、客服电话接通冗长的录音转接重现,确实也博得笑声,但要让人从头到尾欢乐不断,光这些肯定不够。技术层面的一些差池,使得一票敬业演出的演员在飘忽的镜头下、闪烁的灯光前、忽隐忽现的音轨之中,显得无比滑稽(我们原先以为是“平淡的台北生活”,竟也可以被扭转到如此“不可思议”),成功把导演所欲表达的光怪陆离和荒谬感推到极致—于是乎成就了影评人直呼“什么都不对,但又什么都对了”的“歪打正着”奇观。那像是搭乘云霄飞车失控失速,在惊险危急的航程之中,竟然没有出轨翻车,最后还安全抵达。这绝非人力所能轻易操纵,无怪粉丝们要赞为“神片”了。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