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谎言年代,如何对假新闻展开逆袭?

在这个谎言真实并存,好报导与假新闻共生的年代,面临旧问题与新挑战双重夹击的媒体,又如何能够突围而出?

端传媒实习记者 赵安平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7-05-12

媒体处在一个对立、撕裂的社会中,阴谋论被无限上纲,公共对话急速萎缩;反建制运动甚嚣尘上,传统媒体成为抵制对象。
媒体处在一个对立、撕裂的社会中,阴谋论被无限上纲,公共对话急速萎缩;反建制运动甚嚣尘上,传统媒体成为抵制对象。

提到假新闻,你会想到什么?无可否认的是,我们活在一个假新闻泛滥的时代。

无时无刻接收信息疲劳轰炸的阅听众,该如何对抗假新闻?从今年4月初脸书砸下1400万美元的重金开发假新闻查核机制,到近日维基百科创办人韦尔斯(Jimmy Wales)推出“维基论坛报”(Wikitribune),借大众之力让新闻成为协作平台,在在显示“打击假新闻”已是当代显学。

台湾也不遑多让。公民社群“g0v零时政府”制作侦查假新闻的LINE bot“真的假的— 查证Line转传信息”、浏览器扩充套件“新闻小帮手”,协助民众查证信息。另一方面,香港团队Collaction也在四月初上架一款手机APP“内容农场检查器”,使用者只要打开内容农场的文章,系统即会发出提示。

即便如此,假新闻仍防不胜防。4月22日,龙应台文化基金会举办的2017春季思沙龙以“颠覆真相!媒体如何继续做民主的柱石?”为题,邀请资深调查记者、现任《报导者》总编辑何荣幸及商周集团执行长王文静一起对谈,试图找出突破当今媒体困境的解方。

活在真相,以及谎言之中

“我们到底是活在真相之中?还是活在谎言当中?”商周集团执行长王文静在现场看完纪录片《谎言拍立得》后,抛出这个问题。

这部由德国NDR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透过各种假新闻案例,揭露“最真实的谎言”的背后动机,并告诉观众一件事:“假新闻不是新鲜事”。而当新闻变成一种武器,专业媒体与公民力量能如何反扑?

2016年11月,《牛津词典》选择“后真相(post-truth)”作为年度词汇,并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与个人信念,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在后真相时代,媒体‘还能’成为民主的柱石吗?”何荣幸试著微调沙龙题目,强调在这后真相时代,媒体还能保有原本的功能吗?抑或是,这世界已经到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地步了呢?

即使有些政府致力于打击假新闻,不幸的是,政府时常也是假新闻与谎言的制造者。何荣幸举美国总统特朗普(川普)为例,他曾经宣称卡尔文森号(USS Carl Vinson)航空母舰打击群位处朝鲜半岛附近,事实上却远在印度洋。政府想借此混淆民众视听、达到政治宣传效果。可怕的是,这样的假新闻仍一直存在。

“从世界霸主美国到邪恶帝国IS都造假。在台湾,我们对假新闻亦不陌生,从‘南海血书’到‘南线专案’,假新闻,是现在进行式。”何荣幸说明,如“教宗支持特朗普”这类明显的假新闻却被广泛流传,显示这种“只问立场、不问是非,为了遂行特定目的而散布假新闻”的行为,已成为后真相时代最可怕的问题。

南海血书案

《南海血书》是一则中华民国在中国国民党威权时代下的虚构故事,目的用以于鼓动台湾人民反共情绪,并影射在台的美国人及党外人士为“匪谍”。作者朱桂自称“越南难民阮天仇”,并称血书为其绝笔信。本文初见于1978年12月19日的《中央日报》副刊,曾被纳入全台国小课本课文。2003年,朱桂本人证实此文由他虚构、创作。此后《南海血书》被戏称为“反红经典”。

南线专案

《自由时报》于2006年刊登中华民国前总统陈水扁为强化对澳大利亚外交关系而成立“南线专案”工作,以国务机要费进行机密外交。相关报导引起诸多争议。2008年5月26日,总统府公布陈水扁政府所移交共计1744件档案清单,所有移交档案当中,没有出现关于“南线专案”文件;2008年12月29日,台北地方法院第三度审理陈水扁羁押案,陈水扁向审判长蔡守训承认,根本没有南线专案。

媒体处在一个对立、撕裂的社会中,阴谋论被无限上纲,公共对话急速萎缩;反建制运动甚嚣尘上,传统媒体成为抵制对象;“假新闻却是一门好生意,确实有很多人利用假新闻赚钱,并达到各种效果,”何荣幸分析。幸而,自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开始,各国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假新闻攻防战,专业媒体祭出事实查核(fact check),戳穿候选人夸大不实的言论,何荣幸也举纽约时报在美国总统大选端传媒在香港特首选举的事实查核为例,赞赏其为新闻业中“可敬的对手”。

要杜绝假新闻,并没有仙丹妙药,只能从方方面面去思考民主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首先要思考的,是“谁”能查核网路假新闻?何荣幸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正本清源,促进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此时若再辅以脸书与专业媒体的第三方查核机制、利用民间智慧查核工具过滤关键字、民众的媒体识读教育,或许就能减缓假新闻继续泛滥下去。“假新闻不会消失,但我们必须与之分辨共存。”

龙应台文化基金会举办的2017春季思沙龙,以“颠覆真相!媒体如何继续做民主的柱石?”为题,邀请资深调查记者、现任《报导者》总编辑何荣幸及商周集团执行长王文静一起对谈。图为何荣幸于现场演讲情况。
龙应台文化基金会举办的2017春季思沙龙,以“颠覆真相!媒体如何继续做民主的柱石?”为题,邀请资深调查记者、现任《报导者》总编辑何荣幸及商周集团执行长王文静一起对谈。图为何荣幸于现场演讲情况。

在这个谎言真实并存、好报导与假新闻共生的年代,面临旧问题与新挑战双重夹击的媒体,又如何能够突围而出?

何荣幸分析,近年台湾媒体表现屡遭诟病,名嘴媒体难辞其咎,而盲目追求点击率,也使得新闻破碎化愈演愈烈。即时新闻产制过程让新闻工作者丧志、置入性行销控制媒体立场、年轻世代去中心化使媒体公信力逐渐下滑、阅听众视免费新闻为理所当然、Facebook与Google分食广告大饼,影响媒体生存……。凡此种种,都是目前媒体面临的转型与生存困境。

那么,媒体该如何重建公信力?何荣幸引用瑞士作家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在《新闻的骚动》一书中提到的概念:“以新闻的脉络化化解当前的破碎化”,去解决媒体当前的困境。新媒体分众化,在分众市场中进行专业解读、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发挥影响力,就是当前问题可能的解方。

全球抗假!美日重振调查报导风潮

过去,媒体在民主启蒙扮演重要角色;而今,民主更需要媒体促进社会对话。“但是,媒体‘监督政府、对权势者持续产生影响力’的核心价值依然不变,”何荣幸强调。

何荣幸分析,社群媒体本身就是个人的展演场域,“人们会私底下点阅波多野结衣(日本AV女优)的照片,但在脸书上分享报导者的文章”。长篇报导在有限时间内的点阅率必然吃亏,若拉长时间来看,能够引起共鸣的文章表现仍然不俗。“在社群时代,转寄分享就有价值、意义与影响力,媒体就有机会让自己活下去。”

为了对抗假新闻,世界更兴起重振调查报导的风潮。成立十年的美国老牌调查报导媒体ProPublica今年三度获得普立兹新闻奖;三个月前,日本也成立新兴调查报导媒体Waseda Chronicle。为了挣脱依赖点击率才能生存的游戏模式,世界正刮起一股非营利调查报导网站的旋风,何荣幸说,“调查报导能够穿透事实的表象、建构更稳固的事实,在民主社会中建立更有力的对话与论证。”

即使现今的数位环境使得碎片化新闻大行其道,在日本,深度报导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民众也较愿意为好东西付费,王文静分享,“这是民众的选择。他们虽然也可以拥有很快的信息,但日本人还是在快速辨别中做出了选择。”

何荣幸认为,日本人对“知识有价”的公民素质确实到位,但由于日本是个集体主义与群性兴盛的国家,体现在媒体上却压抑了新闻自由,使得媒体会因为同业间的压力而不易出现独家新闻、揭弊新闻,媒体表现实际上令人失望。

日本是个集体主义与群性兴盛的国家,体现在媒体上却压抑了新闻自由,使得媒体会因为同业间的压力而不易出现独家新闻、揭弊新闻,媒体表现实际上令人失望。
日本是个集体主义与群性兴盛的国家,体现在媒体上却压抑了新闻自由,使得媒体会因为同业间的压力而不易出现独家新闻、揭弊新闻,媒体表现实际上令人失望。

2015年9月,主打深度调查报导的新媒体《报导者》正式成立,即便长篇文章的点阅率表现并不亮眼,但在“转寄、分享次数”上却占有优势。何荣幸分析,社群媒体本身就是个人的展演场域,“人们会私底下点阅波多野结衣(日本AV女优)的照片,但在脸书上分享报导者的文章”。长篇报导在有限时间内的点阅率必然吃亏,若拉长时间来看,能够引起共鸣的文章表现仍然不俗。“在社群时代,转寄分享就有价值、意义与影响力,媒体就有机会让自己活下去。”

“最坏的年代,也可能是最好的年代。”何荣幸总结,近年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都交出许多精彩作品,当“利他”、“公共分享”成为媒体核心精神,各类新旧媒体便能共同建构民主深化的基石。“民主不会从天而降,好媒体、好报导、好记者也是。”最后,何荣幸呼吁,要让调查报导也成为好生意,更要支持优质媒体长远走下去。

“废墟中开出一朵花,乱世中守护一亩田。”何荣幸在《我的小革命:相信梦想,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书中的自序如此说道,也正正呼应了王文静在讲座开场时的引言:“虽然环境使我们悲观,但我们还是要充满希望。”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