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所以,这种暴龙有“第三只手”,而且长在脸上?

刊登于 2017-04-04

有研究发现暴龙在交配时会和配偶互相摩擦脸部。图为英国伦敦一个表演节目中的暴龙模型。
有研究发现暴龙在交配时或许会和配偶互相摩擦脸部。图为英国伦敦一个表演节目中的暴龙模型。

凭借锋利的牙齿和庞大的体型,暴龙科(Tyrannosauridae)恐龙可称得上史前世界当之无愧的霸主。但与此同时,暴龙科恐龙却拥有与其体型并不相称的两只短小前爪,因而无法像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用“双手”完成诸如觅食、筑巢及照顾幼小等工作。

暴龙如何弥补“小短手”的不足呢?科学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新近刊登的一篇论文显示:基于对25年前发现的一份恐龙化石样本的分析,美国迦太基学院(Carthage College)古生物学家 Thomas Carr 领衔的研究团队认为,暴龙科恐龙进化出了高灵敏度的鼻嘴结构(Scout),“如同第三只手”般的面部系统不仅能高效地帮助它们完成猎捕工作,还能在交配时用于向伴侣“表达爱意”。

为了向著名的古生物学家霍纳(Jack Horner)致敬,研究团队把这种恐龙命名为“霍纳惧龙”(Daspletosaurus Horneri),又亲切地叫它“霍纳的吓人蜥蜴”(Horner’s Frightful Lizard)。霍纳惧龙同暴龙(Tyrannosaurus rex)一样同属于暴龙科,但比自己著名的“堂弟”要早出现约1000万年,存在于距今约7520万年至7440万年前,生活在现今美国西北部的蒙大拿州(Montana)一带,其体积大约为暴龙的四分之三。

论文第一作者 Thomas Carr 称霍纳惧龙可能没有嘴唇,因为化石样本分析显示,其面部坚硬的块状皮肤直接延展到牙齿附近。并且令人称奇的是,在化石的鼻嘴及额骨部分,分布着大量的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分支,显示此类具有超强感官能力的皮肤或许具有比人类手指更高的灵敏度。研究团队认为,这是暴龙科恐龙成为出色“杀人机器”的关键所在。

这次的发现向我们展现了暴龙科恐龙家族的惊人事实:比学校巴士还高大的肉食者,脸部布满皮廯般的块状物,却能用灵敏的鼻嘴部分捕捉到猎物的所在。

此篇论文评审之一、英国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 Stephen Brusatte

除了猎捕之外,这种高灵敏度的鼻嘴结构或许也有利于暴龙科成员繁衍生息。论文认为,母暴龙可以借此探测及维护合适的筑巢温度,而成年的暴龙也能借用这一能力温柔地守护自己的恐龙蛋,以及在交配时作为“前戏”的一部分互相摩擦脸部。

研究论文同时也指出,这种高灵敏度的感官系统在鸟类与鳄鱼等动物中也能看到:它能帮助鸟类进行长距离的定位、让蝮蛇借助红外线识别猎物的体温、令潜伏在水中的鳄鱼通过水波的轻微震动来猎捕动物。

声音

没人能想象的到,暴龙这种陆栖动物竟然能将整张脸变成精细的感官系统!

美国俄亥俄大学古生物学家 Lawrence M. Witmer

由于我们并不拥有相同的感官系统,这种灵敏度完全超乎人类的理解之外。

此篇论文评审之一、英国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 Stephen Brusatte

暴龙科

暴龙科(Tyrannosauridae)意指“暴君蜥蜴”,是兽脚亚目虚骨龙类暴龙超科的一科,包含艾伯塔龙亚科与暴龙亚科,共计6个属,但某些科学家认为只有3个属。暴龙科生活于白垩纪晚期。化石可见于北美以及东亚,各地物种不尽相同。暴龙科演化自原始的暴龙超科,它们通常是所处生态系统的顶级掠食动物,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暴龙科最大的物种是暴龙,暴龙也是地表上出现过的最大型掠食者之一,身长可达13公尺,体重可达10公吨。暴龙科为一群二足肉食性恐龙,具有巨大的头骨与大型牙齿,后肢长,比例适合奔跑;但前肢非常短小,上有二指。与大部分其他恐龙不同,大部分的暴龙科化石十分完整。这使得暴龙科的生物学方面研究十分深入。科学家目前着重在暴龙科的个体发生学、生物力学、生态学以及其他方面。暴龙的某些标本已经发现了软组织。(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来源:卫报纽约时报Science Daily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