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天,香港艺术月,各种展览和艺术活动陆续展开。进入这一星期,更以巴塞尔艺术展2017(Art Basel)与中环海滨 Art Central 的开幕,令艺术季节进入热火阶段。这两个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活动,固然汇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作品和观念,但同时城中各方画廊和其他空间,也在此刻上演自己的艺术事件。我们逛遍城中艺术角落,为你搜罗九个最特别的展览,既有 Art Basel 和 Art Central 展场内的,也有画廊和其他空间的,各有其意义与美学可能,带给你这个艺术时节的一份指南。
商场旁边
艺术博览会最为人垢病是其“商业性”,在这种高度商业化的场合中,艺术容易变得过于迎合市场喜好。就展览空间而论,艺博会的商业性见于空间设计倾向迁就川流不息的参观者,琳瑯满目的展示方式品磨平了个别作品的个性,艺博会的非商业部分也难完全幸免。然而艺博会已经发展成发表作品的重要平台之一,慕艺术家之名而进场也不为过,诸如余友涵、Rirkrit Tiravanija 和李杰这些地位斐然或名气不断上升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商业气氛浓罩下仍是值得关注。
1、李杰《这曾是一个剧院》(巴塞尔艺术展策展角落)
日期:2017年3月23日至25日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Hall 1 C08旁)
香港艺术家李杰在是次巴塞尔艺术展的“策展角落”展出录像装置《这曾是一个剧院》及纸上作品,将一些色彩极淡的影像投射在墙上,局部与一幅同样色彩极淡的绘画重叠,探索恐惧与憎恨之间的关系。他常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创作,近年的作品在私密感情之上,更见一份控诉和对抗压迫的反应。李杰是一位“贴地”的艺术家,观众容易从作品找到切身的议题,香港及台湾的观众等与李杰身处相近文化与政治氛围的人共鸣更甚。另一方面,李杰在国际艺术市场知名度渐升,对香港观众来说,李杰是一个艺术家由本地发展至国际的贴身例子。
2、Rirkrit Tiravanija 大型装置(巴塞尔艺术展艺聚空间)
日期:2017年3月23日至25日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Hall 3 E15)
Rirkrit Tiravanija 于巴塞尔艺术展展出大型装置,在传统竹制支架中设置五个相同的立体打印盆裁,反思科技单一化及探索自然的短暂。Tiravanija 以社会性和参与性作品见称,更是关系美学理论推崇的艺术家,瞩目作品包括前年威尼斯双年展反思劳动的砖头工厂,绝对是国际一线艺术家。理论家 Claire Bishop 曾猛烈批评奉行关系美学的艺术家欠缺敌意,不能达致社会性批判。虽然 Tiravanija 参展艺博会的非商业部分,但毕竟在艺博会倾向迎合市场远胜挑战建制,他如何在“敌意”欠奉的场合贯彻甚或摒弃社会性批判值得留意。
3、余友涵《Mosaic 2017》(Art Central/仁庐)
日期:2017年3月21日至3月25日
地点:中环海滨
Art Central 官方以“‘政治波普’艺术家代表”来介绍余友涵,而他展出的纸制大型装置《Mosaic 2017》该为其抽象创作,无直接政治意象。若观众追求作品话题性或许要失望了,但这个不到位的描述或许是个可行的切入点。余友涵自谓倾向崇尚道家思想,抽象作品既是艺术家有否体现这种精神状态的具体指标,相对其“政治波普”作品,亦间接比较了一个人政治投入和抽离的面貌。从个别作品而言,《Mosaic 2017》未必是场内最吸引的,但论及作者的背景,余友涵肯定是极为丰富的一员。
白盒之外
当代艺术流行使用白盒子(white cube)式空间,以最纯洁的环境凸显作品自主的存在;同时也流行在规范的空间创作和展览。在艺博会的规范空间和标准化和展览模式以外,不妨观看一些突破白盒子式空间或能提供另类思考的展览。虽然以下三个展览中后两者的作品都是于典型画廊空间展出,但作品真正的“战场”并不是一般的白盒子式空间。Theaster Gates 的作品通常带强烈社会性;Ari Benjamin Meyers 则探索视觉艺术与音乐的界线。三者的展览意图各自超越了基本在整齐空间放上作品的模式。
4、伍韶劲《二十五分钟后》
日期:2017年3月20日至28日
地点:铜锣湾、西港城及上环来回行驶
伍韶劲的《二十五分钟后》原为去年的作品,今年为巴塞尔艺术展再次展示。此作特别之处在以行驶中的电车作场地,并加入文字叙述向作家刘以鬯致敬、光影、声音等元素。作品的形式制造多种官能刺激,固然容易引起观众兴趣,认为当代艺术难懂的普罗大众都不会觉得沉闷,而且这种形式直接用香港城市本身反思香港的城市及文化,体现当代艺术将生活(真实)和艺术(虚拟)结合的特色,作品的展示空间亦直接等同作品本身。
5、Theaster Gates《焦黑的天空与现代诗篇》
日期:2017年3月21日至5月20日
地点:白立方
Theaster Gates 是一位于今年三月艺博会高峰期展览、当今国际炙手可热的艺术家。虽然展题“焦黑的天空与现代诗篇”比较抽象难明,但他的作品离不开社会及城市议题,白立方的香港分馆没有空间展出他那种悬吊整辆消防车的作品,观众仍可预期展览以雕塑和装置为主。社会性作品在画廊展出亦属常见,不过 Gates 之所以备受推崇基于他将艺术创作扩展至城市规划,同时以艺术表现对城市社会的理想,当中常运用协作的手段。是次展览画廊是连名字都指涉白盒子式空间的白立方,然而透过 Gates 的作品,空间的纯粹反而变得次要。
6、Ari Benjamin Meyers《这是一种呈示,不是一个展览》
日期:2017年3月11日至4月1日
地点:Spring 工作室及多个香港艺术机构
2016年夏季和秋季,Meyers 在 Spring 工作室两次参与艺术家驻留计划期间,受现场演奏研究及观众、表演者和演出场地之间的规范启发,发展出《这是一种呈示,不是一个展览》项目。项目名称开宗明义表示意图突破一般展覧模式,旨在透过实验性项目,探讨视觉艺术与音乐之间的分野。视觉艺术与音乐向来在概念上没有强烈对立,相比媒介的本质,不少当代视觉艺术家和当代音乐家活跃于相同艺术圈子,这个项目的“展览策略”更为重要,视觉艺术和音乐(听觉艺术)对空间的不同要求之间如何取舍,以及空间怎样调节观众和听众表现都非常有趣。
艺术馆展览
相对于商业艺术空间,非商业艺术空间的重要,自然是展现不受商业利益影响的艺术,理论上省却商业考虑制肘,展览能更自由地探索主题。几个非商业性质的艺术中心,今年都选择在艺博会高峰期间推出群展,按常理展览由多个艺术家联合展出有利集思广益,表现多元观点。这些展览主题没有挑战展览空间和形式的话题性,也没有神化个别艺术家或作品的意向,倾向典型的展览模式或许让观众能够有效聚焦展览主题。
7、《土与石,灵与歌》
日期:2017年3月18日至6月11日
地点:Para Site 艺术空间
Para Site 艺术空间将以扩充了的空间与 Kadist 艺术基金会联合展出的《土与石,灵与歌》,由亚洲与其他区域的社会现实、艺术和文化生产出发,探讨当代思潮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各色各样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约40个参展艺术家背景丰富,国际当红和在香港较为活跃的都有,例如梁慧圭和何兆基。广泛的议题加上庞大的参展阵容,仿佛是一场大混战。一方面观众有多个切入观赏的角度;另一方面,关系错综复杂的混杂状态,往往能够描绘一种无固定源头的“文化现实”。
8、《线之时空》阿齐兹+古查、陈滢如及黄荣法群展
日期:2017年3月10日至4月2日
地点:六厂基金会 The Annex
《线之时空》将时间和线的概念互通,阿齐兹+古查运用提花织机,将数码影像编织成挂毯,描绘末日和天堂之间的场景;陈滢如的作品探索人类活动与宇宙法则的关联;黄荣法则透过日复日的习作反思生命的时间。时间的线性特质十分明显,过去、现在与未来相连也相对,然而参展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各异,拼凑起来作品风格鲜明,可以多维的角度剖析一维的概念,开拓现实以外的想像空间。
9、K11 Art Foundation 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PS1 联合呈献《.com/.cn》
日期:2017年3月20日至4月30日
地点:中远大厦地下 K11 Art Foundation 临时展览空间
“.com/.cn”的指涉明显,国际通用和中国专属的顶级域代表着数码世界及中、西的差异。这个展览关乎艺术创作和数码生态发展的相互发展,同时通过数码世界的区域问题与艺术创作的区域分野揭露行为、经济和思考模式的差异。区域差异讨论可以显得非常吊诡,制造和消除差异都可能是区域性的价值。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 MoMA)是全球最重要的现代及当代艺术馆之一,因为与 K11 Art Foundation 合作而能够在香港观赏其展览,机会难得之余,由该馆策展人负责的展览在香港上演,本身就面对不少区域差异问题,加入数码生态将议题推向更复杂的层面,由策展意念、执行至个别作品都是值得思考的题材。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