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夕岸:网站留言区的乡民霸凌,是如何遍地开花的?

既然大众数量远远多于精英,阻击遍地开花的互联网巨魔,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刊登于 2017-03-12

进击的巨魔:数字空间的械斗文化巨魔曾经是互联网亚文化的一支,如今却借着全球网络极化、部落化的浪潮,大摇大摆进入了主流政治场域。

去年特朗普(川普)当选后,全美仇恨团体数目继续上涨,仇视穆斯林的团体更是增加了两倍。

线下右转的舆论氛围也蔓延到互联网,各大网站似乎一夜之间就多了好多互联网大肆辱骂和骚扰女性,少数族裔,残疾人,媒体人,政治对手的匿名和实名用户。这些用户专门爱挑起骂战,他们往往用煽动,攻击和歧视语言,转移公共讨论话题,破坏良性互动空间。这些人被称为“网络巨魔”(Troll)。

巨魔曾经是互联网亚文化的一支,如今却借着全球网络极化、部落化的浪潮,大摇大摆进入了主流政治场域。

人们越发担忧,一个言论自由的数字空间,正在被巨魔们一点点撕成碎片。

早期互联网的械斗文化

巨魔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虽然 Troll 和 Trolling 是 近十年才流行的词汇,但它所描述的现象,却深深埋藏在互联网进化史中。只是,早期的巨魔没有那么多恶意,更偏向搞怪。

早期的互联网高度去中心化,很多论坛属性的板块,如结合了邮件列表和 BBS 功能的 Usenet 讨论版,充斥着类似巨魔的言论和行为。不过这些行为当时叫做混战(Flaming/Flaming War)。

上世纪90年代早期,各类论坛上聚集了很多喜欢游戏、运动、音乐的玩家。由于网络快速普及,新加入用户激增。一些刚入群的用户搞不清楚状况,常常问出一些“小白”问题,引起很多老用户的不满,这也成为了混战的最初动机。

当论坛的新人们问出“这里是干什么的”,“XX 是什么体验”这类问题时,老用户常常会回复以讥讽。而其他用户也往往一哄而上,吓退新人。但这里的嘲讽大都没有恶意,也不带侮辱性的词汇,反而常常像精巧的文字游戏。发起论战的人也多是为了好玩,让自己显得既嘴贱又幽默。

这个时期的巨魔行为,并不试图去拆毁公共讨论的氛围,而只想用恶作剧教训下新人。它恰恰是要维护既有的网络讨论空间,而具体的方式,却被后来的巨魔们所继承。

网络发展与巨魔变体

巨魔的变体出现在英文论坛 4Chan 著名的随机贴图板(random imageboard)和 Anonymous 黑客组织中。2010年前后,4Chan 上的匿名用户开始“人肉搜索”看不顺眼的用户,将他们的私人信息发布到网络上,并百般恐吓当事人。曾经为了好玩而进行的嘲讽行为,也渐渐染上了政治色彩。巨魔行为的概念也从单纯的找乐子(Lolz),变成了以别人痛苦为乐。

巨魔们的快乐究竟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痛苦?这一点很难测量,但攻击性言论不仅显著恶化了公众情绪和冲突性感知,也改变了公众对议题的认知。

2013年的一项著名在线实验发现,粗鲁和攻击性的网站在线评论,可以导致观点极化。特别是在科技、宗教等问题上,它们更具备搅浑水的能力,这直接导致美不少网站关闭了用户评论栏目。最新公布的后续研究则发现,看过攻击性言论的用户,往往会认为原内容存在更多偏见。即使攻击性评论并没有改变人们的观点,也加深了用户对政治极化的感知,使他们不再相信互联网讨论的民主成分。

社交媒体与巨魔的繁衍

从身份政治和技术特征两方面说,社交媒体都比传统网站更鼓励巨魔繁衍。一方面,很多巨魔并不担心拥有稳定的 ID,而恰恰是乐在其中。参与 Trolling 的用户们往往有着稳定的认同,攻击性言论在,在他们看来是获得归属感的娱乐方式。名叫 Violentacrez 的巨魔 ID,曾经因为创建一百多个政治不正确的 Sub-Reddit,并广泛上传歧视性言论,而红遍网络,拥有大批支持者。即使在真实身份曝光后,这位德州的程序员还是获得了广泛的声援。而他对自己网络行为的解释是:“我把 Reddit 当作一个游戏。”

2014年由 4Chan 和推特开始延烧的 Gamergate 事件,更是身份政治动员的高点:右翼保守人士,反女权和各种游戏玩家联合起来,骚扰女性游戏从业人员,在巨魔们眼中,他们是在维护一个高尚的游戏产业。

越是开放的媒体,巨魔的存活期就越久。同样都是社交媒体,推特和 Reddit 就比脸书开放许多,也就被迫自行消化掉更多的攻击性言论。除此之外,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机器人,也使得社交平台在巨魔面前愈发不堪一击。多个国家巨魔农场(Troll Farm)的浮现,让未来更加阴暗起来。攻击性言论可以通过雇佣水军和编写程序量产,再通过推特等话题标签功能快速分发出去。

2011年后,关闭社交媒体帐号的公众人物列表已经很长。几乎每个月,都有公众人物成为网络巨魔的受害者。=出于对反犹言论的反感,纽约时报编辑 Jon Weisman 宣布离开推特。在宣布自己的女儿受到强暴和死亡威胁后,卫报专栏作家 Jessica Valenti 决定退出社交媒体。而今年因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事件家喻户晓的另类右派 Milo Yiannopoulos,曾对出演了 Ghostbusters 的黑人女演员Leslie Jones进行持续网络骚扰。在推特禁用了 Milo 的账户后,他的支持者居然创建了 #FreeMilo 的话题,以言论自由为盾,抗议数字平台审查。

如果说被骚扰的精英尚可以通过抵制社交平台发声,普通人的退出,则永远不会进入新闻标题。互联网经济总是关注新用户增长,因为厌恶环境而离开的老用户,只是商业报告里不起眼的一个数字。

巨魔阻击战:不可能的任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前的巨魔,往往代表了作为老手的互联网精英对快速涌现的新人们的不满。而如今在各大网络空间搅浑水的“喷子”们,则演变成了大量对主流网络内容不满的边缘用户。这似乎也隐隐契合了互联网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趋势:从去分布的结构到再中心的集权式网络,网络经济的既得利益者从大众转移到了精英,潜在的不满对象,也从精英换位到了面目模糊的大众。

既然大众数量远远多于精英,阻击遍地开花的巨魔,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犹他大学的一项研究曾经发现,与其说是一小撮人发布了大部分的恶意言论,不如说一半的用户都多多少少发布过类似内容。有时候,人们只是情绪冲顶,但有时候,对主流社会的长期不满就如骨牌一样传导到了数字空间。

那些著名的巨魔们,在毁坏公共空间上当然功勋卓著,但与其说他们的杀伤力可怕,不如说在他们鼓励下伺机而动的用户们才可怕。巨魔们打开了其他用户表达恶意的机会闸门,改变了潮水的方向。

目前的社交平台,往往采用机器学习来减轻巨魔对网络言论环境的伤害,许多高校的研究团队也在开发自动识别巨魔的新算法。比如Google母公司 Alphbet 旗下的 Jigsaw 正在开发一个叫做Perspective 的工具,用于全天候实时给所有新出现的言论打分。 推特目前有一个 “Quality Filter” 的功能,开启该功能后,被程序认为是低质量的言论,比如疑似的机器人和重复言语攻击,就不再会出现在用户的时间线上。

然而,算法是不透明的,程序是黑箱,我们很难信赖社交平台去履行净化数字空间的使命。由谁来决定一种言论质量的高低?为什么机器帐号发布的内容就一定是低质量的?这离威权国家审查互联网还有多大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即使算法是透明的,这种消极的过滤,是否真的让数字空间的交往更加平等和高效?又或者,这仅仅是在冲突的漩涡上,加上了一层人造的迷雾?

(夕岸,互联网政治研究者)

编按:本文原题《进击的巨魔:数字空间的械斗文化》,载于政见CNPolitic,经作者授权并增补,由《端传媒》编修转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