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一个博士在野外上个厕所,竟然就发现了澳洲最重要的史前遗址

刊登于 2016-11-05

考古学家在澳洲内陆发现五万年前的人类定居点。
考古学家在澳洲内陆发现5万年前的人类定居点。

人类至少在5万年前就已抵达澳洲,但考古学家之前认为“古澳洲人”花了约1万年才逐渐扩散至干旱的澳洲内陆定居。不过11月2日刊载于学术杂志《自然》的研究论文宣称,有考古团队在南澳洲弗林德斯山脉(Flinders Ranges)、阿德莱德市(Adelaide)以北约550公里处,新发现一处史前人类定居点遗址,从中出土的考古证据经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后,确认最早日期为4.9万年前,也就是说“古澳洲人”可能在几千年之内就已进入澳洲内陆生活,远远早于之前的推测。

这一遗址被称为 Warratyi,是半开放式岩石洞穴庇护所,考古人员从中发掘出约200枚动物骨头碎片和4300件文物:包括残留的植物、骨制工具、石膏颜料和石器等,其中一块双门齿兽(Diprotodon)的遗骨尤其引人注目。双门齿兽是澳洲曾存在过的巨型有袋类动物,体积和犀牛差不多大,外形似袋熊。这块遗骨提供了最清晰的证据,证明人类曾与这种动物共存于此。

我们中的一个人走出车去上厕所,然后导致了澳洲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的发现。

论文第一作者 Giles Hamm

论文第一作者是澳洲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博士生 Giles Hamm,他和其他团队成员在弗林德斯山脉考察峡谷时,无意间发现这处重要的史前遗址。Hamm 声称,当时有团队成员下车上厕所,注意到比河床高约20米的一个岩穴有类似被烟火熏黑的顶部,他们攀爬进去后发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但当时他们以为这处居住点遗迹的历史不会太古老,只是后来的发掘结果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料。

考古团队在遗迹最底层发现了烧焦的蛋壳,经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它们的年代距今约4.5万年至4.9万年之间,分析表明它们来自鸸鹋(Emu)和已经灭绝的牛顿巨鸟(Genyornis newtoni);而双门齿兽的遗骨属于幼兽,但目前不能确定该骨头是源于猎捕,还只是被捡来打算制作一种工具。

如果真是来自于捕猎,那么将是人类猎杀这种动物幼兽的证据。Hamm解释道:“我不能确定人类是否真的有能力猎杀大型动物。”

该遗迹里发掘的锋利骨刺被认为距今约3.8万年至4万年间 ,超出澳洲其他地方发现的类似文物1万年之多。而且在该遗迹的不同遗迹层中,文物数量分布不一。4.9万年前的生活痕迹偏少,但约4万年前使用痕迹大量增加,大约3.5万年前突然再次看到使用痕迹的下降。Hamm 说:“我们认为,这和该时期发生更多的干旱状况相吻合。”

“该遗迹现场是独一无二的,它充满了有趣的东西,”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古生物学家 John Alroy 说,他认为这些发现推翻了之前认为人类无法猎杀大型动物,不可能在巨型动物灭绝之前进入澳洲干旱的内陆定居的推测。

但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生物考古学家 Huw Barton 对此有所保留,他认为蛋壳不一定是人类活动的证据,而且埋在底层的小文物也可能是从更高层渗漏下来的。而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考古学教授 Peter Hiscock 则谨慎表示:“这个日期数据极不寻常,如果不是源于某种错误分析,就揭示了澳洲在考古年代学方面的革命性转变。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最合理的解释。”

3.8 万年
此前澳洲最早出现人类活动迹象的干旱区在澳洲中西部,距今约有3.8万年。

声音

我们第一次看到岩穴庇护所时很惊讶,但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发现有多重要,当时大家推测这个庇护所的历史可能在5000年左右。

论文第一作者 Giles Hamm

双门齿兽

双门齿兽(Diprotodon),又名古草食有袋属,是最大的有袋类动物。牠于160万年前出现,并于4万年前的更新世消失。双门齿兽的化石在澳洲很多地方都有发现,当中包括完整的骨骼及头颅骨,以及毛发和脚印的轮廓。双门齿兽栖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并吃树叶、灌木及草。最大的标本有河马般大小,约有3米长,肩高2米。双门齿兽现存的近亲是袋熊及树熊。双门齿兽与其他的澳洲大型动物群,都在5万年前人类到达澳洲后的很短时间内消失。目前推测的原因有三种,分别是气候转变、猎杀及栖息地消失,但彼此并不排他,有可能是相互影响。(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来源:卫报BBCABC悉尼先驱晨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