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中资发展商涌港夺地,香港地产市场会重新洗牌吗?

内地发展商来港大举猎地建屋,一幅启德住宅地皮上周五截标,更被形容为中资与港资发展商的争夺战。这些内地资金,会如何影响香港地产市场?

特约撰稿人 余颖彤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6-10-31

“启德一号”。
“启德一号”。

Anthony是香港物业的资深投资者,投资地产市场已经10多年,目前手持超过10个香港物业,总值八位数字。近几年,Anthony留意到这样一个趋势:香港地产市场上越来越多中国发展商来竞逐,预计推出的楼盘越来越多。

“若果从投资角度,香港投资者较喜欢港资发展商,始终大家文化相同。楼宇的间隔及管理都较贴近本地惯常做法,转手都容易一点。”对于中资楼盘,Anthony颇有疑虑,目前他手头物业,清一色全是香港发展商手笔,但中资地产的发展浪潮,似乎势不可挡。

香港投资者较喜欢港资发展商,始终大家文化相同。楼宇的间隔及管理都较贴近本地惯常做法,转手都容易一点。

资深物业投资者Anthony

仅仅看中国发展商涌港夺地的趋势就可见一斑。就在刚刚过去的周五,10月28日,至少有20间发展商入标,竞投启德发展区1K区3号地皮,包括万科、中海外、世茂房地产、保利等中资发展商。

过去数年间,中资地产商在香港买地的规模急速增长。根据德意志银行于9月底发表的报告,以总楼面面积计算,2016年至今推售出的地皮,24%由中资地产商夺得,远高于2009年的6%;若以地皮成交价计算,中资亦占21%,同样较2009年的4%高。

回溯上世纪80年代,内地国企开始小规模地涉猎香港地产市场,而到了近年,国企、民企已经齐头并进,大举在香港猎地建屋。这些内地资金,将如何改变香港地产市场生态?

中资何以高价“盲抢地”?

现时,在香港的中资楼盘主要是由中国海外发展(下称中海外)开发,该公司早于1986已在港推售住宅项目,打入香港市场。1997年金融风暴前,中海外高价购入多幅地皮,导致大幅度亏损离场,直至近10年,他们再度活跃于香港地产市场。

近期他们备受瞩目的新盘,正是香港首个、亦是唯一一个“港人港地”住宅项目——启德一号。“港人港地”政策于2012年推出,地皮招标加入发展限制,规定项目一手买家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30年内转手对象也只可以是香港永久居民。

中海外2013年以每呎地价超过5000元的市场估值上限夺地,今年8月底公布价单。首批300个单位中,最便宜的低层单位实用面积386呎,折实491万,呎价12743元;最贵的833呎高层单位,折实1326万元,实用呎价15932元,但仍不乏捧场客,首日开售全数沽清。

“中海外始终进入香港市场那么久,质素有一定保证。不过这个价钱真的不值得,中资楼最少都要较市价低5%至10%才算合理!”Anthony说。

物业投资者Anthony。
物业投资者Anthony。

但Anthony留意到,这些中资楼盘,在未来似乎会越来越多。因为在中海外投得启德地皮的同期,中资开始大举来港夺地,除了有国企背景的中海外、中信泰富、保利置业等之外,民企如万科、世茂房地产、高银金融亦打进香港地产市场。而这些地皮发展后,楼盘将会在未来几年陆续出售。

由2012年至今,中资来港投地总额460多亿元。单单是2016年至今,中资发展商在港投得4幅官地,预计可兴建超过3800个单位,地皮成交总额已达到138亿元,贴近去年全年约140亿元。

中资发展商在2014年开始加快进军香港地产市场的步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内地楼市表现太波动。

交通银行国际中国房地产研究助理副总裁谢骐聪

在投资速度增长的同时,中资发展商的投地方式也逐步改变,过往主要与港资合作,现在则是独资买地。其中,万科在2013年与新世界发展以34亿元投得荃湾西项目,当时只占20%权益。取得在港投地建楼经验之后,万科随即加快投资步伐,随后由2014年起,独资投下两幅官地及收购一个旧楼重建项目,目前于香港共持有四个项目,总值超过66亿元。

“中资发展商在2014年开始加快进军香港地产市场的步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内地楼市表现太波动。”交通银行国际中国房地产研究助理副总裁谢骐聪对端传媒说。

谢骐聪指出,内地楼市过去数年一直受调控困扰,表现反复。特别是2013至14年,内地楼市处于寒冬,三、四线城市楼市固然死寂,但就连上海、深圳和杭州等一、二线城市,消化库存周期也随时达到2、30个月。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资发展商之前两年唯有加大力度走出去,在海外购买资产。除了香港之外,澳洲、英国及其他东南亚等地亦是它们的目标。”谢骐聪说。

2016年10月20日,马鞍山 “荟晴” 开卖,不少买家于酒店大堂等侯上销售厅拣楼。
2016年10月20日,马鞍山 “荟晴” 开卖,不少买家于酒店大堂等侯上销售厅拣楼。

中资投地心态与港资截然不同

于是,财力雄厚的中资发展商,在市场上出价进取,更屡见超出估值的情况。

中资发展商投地心态根本与香港发展商完全不同。在内地,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买一幅地根本不足为奇。

交通银行国际中国房地产研究助理副总裁谢骐聪

一幅位于油塘的临海地皮,8月初由中资发展商五矿地产以40.05亿元投得,是集团首次在香港投得官地。地皮价格高出市场估值40%,每平方呎楼面地价超过7000元,创九龙东住宅每呎地价的最高纪录。

投标结果一出,市场哗然。当时集团就回应指,相比于内地市场,香港土地价格与房屋售价的比例,仍处于合理水平,认为未来有利可图。

“中资发展商投地心态根本与香港发展商完全不同。在内地,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买一幅地根本不足为奇。”谢骐聪说,来香港投地的中资发展商均有一定财力,“区区数十亿元在它们眼中并非大数目”。

事实上,人民银行过去两年,多次减息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资金流动性充裕,发展商融资渠道亦增加,而且借贷利率较以往低,在“水浸”的情况下,他们绝对有能力在港高价投地。

交通银行国际中国房地产研究助理副总裁谢骐聪。
交通银行国际中国房地产研究助理副总裁谢骐聪。

花得起钱,中资地产商夺地的心态可说是“不论好丑”,也因而被外界说是“盲抢地”。中资地产商“相中”存在司法覆核的问题地皮,正可以看到这种心态。

举例说,大埔荔枝山山塘路地皮,被学生环保团体入禀申请司法覆核,要求推翻将地皮由绿化地改划为住宅用地。虽然司法覆核申请最终在6月被搁置,但中海外在2月,当仍有不明朗因素的情况下,仍出价21.3亿元投得地皮。

另一幅位于大窝坪延坪道的住宅用地,同样受司法覆核挑战,而且发展商还要负责为邻近山坡进行进行环境评估、负责护土维修及保养等,成本大增。即便如此,世茂房地产去年9月,仍以超过70亿元投得地皮。 这类地皮之所以不受港资发展商欢迎,是因为地皮批出时间随时因官司拖延数年,而万一政府一方最终败诉,发展商更不能进行任何工程,所以这类地皮发展风险甚高,难以“计数”。

事实上,港资发展商经历过1970至80年代楼市起飞的黄金岁月,同样亦吸收了1997年、2003年楼市大跌的经验,出价较为审慎已是香港发展商的共识。这种态度正好与中资发展商形成强烈对比。

除了心态上不同,中资发展商计算利润的方式亦有差别。根据德银报告估计,中资发展商内地项目的净利润率,由5年前的15%,跌至今年上半年的10%,随著内地土地价格持续上升,相信利润进一步受压。

反之,由于香港税率较低,如果要达到同样10%的净利润率,中资发展商在香港的项目,只需取得14%的最低回报率,远低于香港发展商的30%。也就是说,在他们眼中,即使以相对较高价格买地,项目仍然有利可图。

中资会打破香港地产市场垄断局面吗?

2013年前,政府一直采用“勾地表”制度,发展商向地政总署申请勾出地皮作公开拍卖,但最后能以高价夺地的,往往是大型发展商,中小型发展商对勾地兴趣缺缺。政府于是取消勾地表制度,改以招标形式出售,希望借此增加中小型地产商投地胜算。

但随着中资发展商增加市场参与,无论大型或中小型港资发展商同样受到影响,土地市场占有率正逐步被蚕食。

瑞银2015年10月发表报告指,本港五大发展商——长实、新地、新世界、信置及恒地的土地市场占有率,已由5年前的89%,急降至去年9月的41%。其中,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长实,超过3年都未有投得官地,直至9月中,才以超出估值上限逾3成的19.53亿元,投得沙田九肚丽坪路住宅地,每呎楼面地价约8000元。

市场份额和利润会被摊薄吗?港资发展商会德丰地产主席梁志坚对端传媒说,不会理会其他发展商,“自己会计自己条数”。他认为虽然中资发展商实力雄厚,但亦不会贸然出价,“要威都不是乱用钱去威!”他想一想再补充:“当然不排除个别中资发展商会计错数。”

梁志坚身兼地产建设商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他认为中资加入市场是一个健康现象,打破以往大型港资发展商垄断市场的局面:“有竞争才会令市场变得活跃,不会只是由数间大型地产商主导。”

要威都不是乱用钱去威!当然不排除个别中资发展商会计错数。

会德丰地产主席梁志坚

面对转变中的市场,谢骐聪也认为港资发展商未必需要“硬碰硬”,以高价抢地。他指出,大型发展商在新界已收购大量农地,可申请改变土地用途发展,再加上市区重建项目,即使他们短期未能投得官地,相信仍然有足够土地储备建楼出售。

相对而言,中小型发展商经营或会较为艰难,谢骐聪预期,未来会有更多中小型发展商联合组成财团投地,增加胜算。

至于未来中资发展商在香港土地市场占比会否进一步提高,谢骐聪认为,这很视乎内地的楼市情况。

仲量联行9月发表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政府招标的8幅地皮当中,3幅由中资于首季投得。不过踏入第2季,中资投地意欲明显冷却。“之前因为内地楼市不济而来港投地,近期内地楼市又再火热起来,项目卖得好,地价又升,中资发展商要留力在内地买地补充土地储备,减少于香港投地亦很正常。”谢骐聪说。

“而且除了香港之外,中资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选择,买地、买住宅、买商厦。”谢骐聪补充,以马来西亚为例,碧桂园的项目纯利润率达到15%至20%,远高于内地项目不足10%的利润水平,而且当地地价成本较本港低,因此预期资金于未来会进一步分散到海外。

若果是自住的话,想都不用想,一定是选择香港发展商!

资深物业投资者Anthony

不过对于Anthony等香港用家和投资者来说,中资地产的质量始终让人担忧。近两、三年,Anthony进军内地投资,在珠海、无锡等地买下4个单位。然而,这却更坚定了他买港资楼的想法,主要原因是内地发展商的交楼标准与香港很不一样。

“若果价钱相若的话,用作投资,当然不会买中资发展商的楼。”Anthony想了一想补充:“若果是自住的话,想都不用想,一定是选择香港发展商!”

未来,中资会否与港资在土地市场上平分天下,尚为未知数,不过中资在港购地建屋成气候已是不争事实。究竟中资高价抢地,会否反映在售价上?市场能否承受高昂楼价?随著未来数年中资项目陆续推出市场,自有分晓。

(端传媒明日将推出专业验楼师实地考察中资楼盘的报导,敬请留意。)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