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龙子维:将繁忙马路变成公共空间的城市实验

由于“非常()德”并没有政府部门的“祝福”,整个活动能够由意念到落实,本身就是民间主导社区实验的一次小胜利。

刊登于 2016-10-09

“德辅道中行人电车专区”构想图。
“德辅道中行人电车专区”构想图。

9月25日星期天,中环德辅道中变成临时的行人与电车大道。把马路变成人人可用的公共空间,这并非首例,但在区域的主要干道,以民间自发筹划而非政府主动认可的模式,却是第一次筹办成功。

这次“非常()德”行动成功推动为期六小时的公共空间实验。作为推动改善空气污染、纾缓交通挤塞、颠覆以车为本城市规划的在地试验,当中牵涉到的组织过程、与政府的角力,以至是民间团体合作及商议的模式,都十分值得社区组织者参考或批判,思考如何共同发掘社区的无限可能、推动社区工作的新出路。

“德辅道中行人电车专区”倡议的前世今生

选择德辅道中作为倡议行人及电车专区的试点,既有历史的偶然,亦有实际的倡议考虑。早于2000年,香港规划师学会(下称“学会”)便已经委托交通顾问公司,研究“德辅道中行人电车专区”。到了2003年,学会更提出第一期行人专用区计划的梗概。不过在“零三七一”之后政府架构改变,运输署的对口单位被取消,作为专业团体的学会无法单方面进一步推进议题,有关计划被搁置,让这个倡议一直沉寂达十年之久。

到了2014年,香港城市大学(城大)联同思汇政策研究所进行研究,在原有的学会方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交通挤塞、空气污染,及城市规划角度的考虑。第一,德辅道中作为连接中区的主要干道,车流只有干诺道中的约十分之一,但路边空气污染物却比后者高出一倍(注一)。第二,以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于中环的核心商业区设立行人电车专区,不但可减低热岛效应,提供更多供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更可以连结中区各区域,提倡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让中区更“行得”,提升可步行性(walkability)。

2015年8月,前政府规划师薜国强在城市规划委员会(城规会)申请把电车路改为普通行车线,一班关注环境议题、土地分配、城市规划及社区发展的团体,组成“一人一信捍卫电车大联盟”(注二),要求保卫电车。及后联盟的部分团体更入纸城规会,递交修订图则申请,将德辅道中西起摩利臣街东至毕打街一段,由现时的“道路”用途,改划为“休憩用地”及“环保公共交通系统”,以转化有关路段成为行人及电车专区。在整个过程中,聚合到不少学界、商界、设计及规划界,以及一班支持社会创新及研究智库的朋友支持,共同成立“行德”(前称德辅道中联盟),以进一步推动有关倡议。

所以“行德”一开始便是一个联合议题、而非单一议题的倡议,牵涉到对城市规划、空间分配、交通管理,以至是空气质素等关注。这种议题的多样化,让整个倡议有更多的切入点,而星期日的“非常()德”活动,则是表现这种多样性的最佳注脚。

“非常()德”作为社区介入的意义与局限

“非常()德”行人专区位置图。

回顾整个“行德”的发展历史,专业团体的主导意味仍然很重。要让议题能够落地,我们必须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实地试验,让公众可以感受得到,让马路“行得”的意义何在。

整个活动的筹备挑战有四:

  1. 如何建立一个多样性的团队,包括专业人士、学生、活动策划者、议题倡议者及地区团体及居民;
  2. 如何打破筹办开放马路活动必须要政府部门正式认可的潜规则;
  3. 活动的设计与形式本身,如何可以体现倡议议题的多样性;
  4. 如何透过活动争取更多地区人士及公众支持行人电车专区倡议。

当中第一点主要体现如何可以由下而上推动公民运动;第二点是体现活动的基进性及城市游击策略;第三是挑战公众活动的单一嘉年华想像;第四是透过在地实验与体验推进议题倡议。

突破政府商贾主导的嘉年华想像

回顾活动筹备过程,其实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先例可援,因为“非常()德”并非游行示威,并不是依循一般申请警方“不反对通知书”的进路;我们也不能完全依循使用一般公共空间进行活动的申请规则,除了需要向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申请临时公众娱乐场所牌照外,还必须通过由各个政府部门,包括警务处、消防处及运输署联合审批的临时交通安排。

由于“非常()德”并没有政府部门的“祝福”,不像区议会的区节有民政事务总署牵头,又或者是大型商会活动有旅游发展局(旅发局)推动,整个活动能够由意念到落实,本身就是民间主导社区实验的一次小胜利。

“非常()德”作为一个开放德辅道中的活动,对应的三大议题是空气污染、交通挤塞和城市规划。假如用“传统”的社区工作进路,我们要做的就是处理个案,例如接收居民对交通挤塞的投诉,然后尝试提升市民意识,由主流要求建更多马路以应付更多车流的毁灭式发展思维,转化成支持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规划。

另一种进路,是抛开意识形态的争论,以实际行动测试并撼动安逸的官僚体制。比起其他推进公共空间使用的活动,“非常()德”直接于有规划争议的马路申请举办活动,便是一项更应为社区工作者跟进的活动模式──既然不希望“蛇斋饼糭”主导社区,我们便需要更多游走体制夹缝的实际工作。由不按牌理出牌、没有政府部门或区议会祝福之下申请封路、做足专业的交通车流评估为日后议题推进提供弹药,令运输署发出有条件的不反对通知,让整段1.4公里的德辅道中在星期日变为行人专区,都是对应“传统”社区工作无法触碰的体制游击。

“非常()德”活动当日情况。
“非常()德”活动当日情况。

由团队到活动设计的有机结合

推动“非常()德”的主力团体“健康空气行动”,本身主要推动的议题是如何改善香港的空气污染。“行德”作为其中一个推动行人专区的试点,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计划背后如何改变香港以车为本的交通规划思维,透过城市设计的改划,从源头减低市民对私家车的需求及由车辆排放的废气。在私家车失控增长至逾50万辆、道路空间占40平方公里,几乎相等于香港公私营房屋用地总和的前提下,“行德”计划的意义便在于,假如在香港具标志性的核心区域也能够推动有关变革,便有望撼动整个城市对于空间及用途规则的种种窠臼。

在“行德”成立的一年之内,我们一直和相关的团体和朋友紧密合作,以冀累积议题的能量,包括在今年3月举办的大型展览、街头导赏与 POP UP 游乐场;6月举办的“办公椅竞走街头”赛事,以及7月的“维港新村2”,成功吸引数十个热心的学生和市民,成为我们的“德辅道中之友”(DVRC Friends)。这班 DVRC friends 是我们“非常()德”活动的团队核心,不论是活动设计、商户咨询、吸引更多协作者参与等,他们都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非常()德”沿用“非常香港”举办活动的模式:大会订定主题后,便开放给公众自行申请想举办的活动。“非常()德”的其中一个活动宗旨,就是希望不单止是有资源的大型团体才能够举办活动,只要你有意念,“非常()德”就会提供场地和相应的协助,让一般大众也可共同参与管理大型活动。今次的47个协作单位,绝大部分都是依循公开招募的方式邀请而来的。

“非常()德”活动当日情况。
“行德”团队尝试在中秋周末搭建20个合乎警方安全要求的竹马。

为让“非常()德”的设计更能贴近倡议的目标,我们亦尝试作出相应的突破。“行德”团队中一班城市设计及建筑系的学生,便想到利用竹枝来搭建场区内的构筑物及“Very DVRC”(“非常()德”)的字样。为对应警方最后两星期铺设铁马的要求,“行德”团队亦尝试在中秋周末搭建20个合乎警方安全要求的竹马,以打破进行“人群管制”必须使用铁马的惯例。

整个活动的筹备及参与门槛,虽然比起一般的公共空间使用活动高,但尽量做到让地区团体和当区居民亦可参与策划。例如当区的社区团体,包括明爱坚道社区中心、香港仔坊会社会服务、明爱莫张瑞勤社区中心一班街坊和社工发起的 SEN 学生模拟小学教室、口述历史导赏及制作环保酵素;使用当区剩余蔬菜煮成“剩宴”的“传剩行动”;“非常拆德”的 DVRC friends 利用社企“拾易纸长”回收的纸皮制作椅桌,以供路人休憩和食用“剩宴”;YMCA 推广邻近图章街图章工艺的工作坊,以至是由居民自行发起的街角画廊,都是和地区团体和当区居民共同商议讨论而得出的活动计划。

这种由团队连系到活动设计的有机配合,充分体现公共空间使用的多元,如何可与在地的社区营造结合,共同创造一种较为理想的活动模式。

尚需深耕的议题转化与社区协作

在整个“非常()德”的活动场区,我们设立了数块有关德辅道中行人电车专区倡议的意见牌,包括机构管理及设计细节等。绝大多数的市民都认为,行人专区的管理并不需要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或特定法定机构负责,而可以由民间机构协作的模式共同管理。对于“非常()德”十分不理想的雪糕筒加铁马的行人电车分隔,有超过一半的市民表示,行人和电车其实是不需要以围栏分隔的。透过今次的实验,至少市民能够确切感受到在德辅道中成立行人电车大道的利弊,而政府当局亦不能忽略市民的声音和意愿。

另外,“行德”团队当日亦在干诺道中、德辅道中及皇后大道中,量度空气污染物微细悬浮粒子(PM2.5)的浓度。实地调查发现,德辅道中的 PM2.5 平均浓度为26.3微克/立方米,比干诺道中(37.3微克/立方米)及皇后大道中(36.9微克/立方米)分别低41.8%及40.3%。由此可见,藉著设立行人专区以减低车流,有助减低街道行人接触的 PM2.5。更重要的是,封闭德辅道中部分路段并没有(想当然地)引致邻近的干诺道中的车流增加(反而是减少了,见表二),足证今次实地试验的重要性。

表一。
表一。
表二。
表二。

不过,虽然“非常()德”尽量做到社区由下而上协作,但在议题转化与社区协作的层面上,仍然有大量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只能把有关活动申请透过民政事务总署区议会秘书,向中西区的区议员传阅有关文件,而未能逐一见面商讨关注。

另外,虽然“行德”团队和 DVRC friends 自8月起便不断落区,进入各地面商舖、排档及商厦办公室解说活动及倡议的意义,有部分排档亦张贴了“非常()德”的海报以示支持,但由于最后许可申请路段有所改动,由1.4公里的德辅道中,改为200米近西港城的一段、摩利臣街及永乐街的部分地段,有不少商户都是活动前一星期才收到通知,因而未能进行深入而有效的交流工作,未能做到深化议题及社区更紧密协作。

无论如何,今次“非常()德”活动绝对是香港公共空间倡议的一大突破,证明民间团体能够扭转政府主导举办、封闭马路活动的角色,在市中心的核心地段德辅道中,进行一次假日行人专区的实验,并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下,激起公众对德辅道中行人电车专区议题的关注。要继续转化当区居民的意识并推进议题,我们需要好好整理今次的经验,然后进行更细致的社区游说工作。“行德”团队衷心希望,进行社区工作的同仁能够批判我们的经验,提出更佳的建议,共同走出一条更好的社区营造之路。

(龙子维,“非常()德”活动成员、“行德”团队成员、健康空气行动社区关系经理)

注一: 根据城大的相关研究,德辅道中在不同时段量度到的路边主要空气污染物氮氧化物,普遍比干诺道中高出近一倍,可参见”Impact of traffic composition and street canyon on the street level air quality and pedestrian exposure in Central, Hong Kong”

注二:发起团体包括:健康空气行动、创建香港、城西关注组、中西区关注组及土地正义联盟;联署团体包括:长春社、环保触觉、香港地球之友、香港单车同盟、绿色和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