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我的未来香港想像:耕住合一可能吗?

最近马屎埔强行征收农地事件,再一次突显永续农业和现有发展制度的矛盾。

姚松炎、王洁竹、何恩清、魏颖琪、孙琮贺、梁卓楠

刊登于 2016-05-01

沙田城门河。摄:卢翊铭/端传媒
沙田城门河。

Alexandratos and Bruinsma (2012)报告指出,全球人口将于2050年将上升至91亿5000万人,比现时人口增加约20亿,因此粮食需求将需比2005/2007年度的产量多60%。但随着全球暖化愈来愈严重,过去的粮食增长速度到底是否仍然可以持续,成为未来人类在食物安全上的重要风险。

根据Perma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2014)报告,现时的大规模农业模式已经随着全球暖化的问题而变得不合时宜,报告认为只有回到小农在地经济,生态友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及低碳的农业,才是未来粮食供应的出路。

现代化农业起源于1950年代,依赖大规模资源消耗、大量燃烧石化能源、化学肥料及规模效应,但随着天然资源开始短缺,人口增加,可耕土地减少,水资源缺乏,以及泥土贫瘠化等问题,未来的农业方式必须作出根本的改变。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全球的金融炒家和粮食大国,包括中国,都在从事收购海外农地的工作。根据Rulli et al. (2012),截至2012年5月,全球的0.7%至1.75%农田(相等于32.7至82.2百万公顷)已经卖给外国投资者。

香港粮食高度依赖进口

这情况在香港也不遑多让,现时有超过85%的规划农地被长年荒废,其中为数不少已经卖给发展商,等待改划发展用途。香港本来是一处粮食高度自给的小镇,在二战前后,有高达13000公顷活跃农地,战前以种植稻米为主,战后则逐步转为种菜。但自从1960年代,香港人口急增,政府决定在新界多处开发新市镇,把原本绿油油的菜田变成灰黑黑的石屎(混凝土)房屋。粮食自给率亦因而大幅下降,譬如蔬菜自给率由1960年代的30%,下跌至2015年的1.9%,而现时的稻米自给率更低于0.1%。基本上,香港的主要粮食均高度依赖进口,不利低碳生活,令全球暖化继续恶化。

香港的沙田新市镇,是1961年的新市镇规划。原来的沙田盛产稻米,因为沙田背靠高山,一水倾注城门河道,河口形成泛滥平原,适宜湿地耕种。故此昔日村落聚集,村民依靠农田维生,古称“九约”。然而,上世纪的沙田新市镇规划主要以弃农经商建房为主调,即所谓高碳排放生活方式,虽然沙田堪称香港新市镇典范,但时移世易,规划理想经已更正。当前全球面临极端天气、全球暖化、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而沙田快将步入半百之年,需要考虑都市更新。

提升粮食生产和区内自给率

我们建议的沙田2050年新规划概念包括:可持续发展社区、低碳生活、高度自给自足、减少排废及多元经济等。

其中,以粮食自给至关重要,因为全球暖化日益严重,四年前美国就曾发生粮食失收,供应紧张,粮食价格大幅波动。2016年发布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显示(注一),2013年指数曾触及219的多年高位,虽然今年指数仍在150上下,但随着极端天气频密出现,加上炒家炒作,粮食价格波动势将难免。

对于极度依赖进口食品的香港来说,在未来的规划当中必须提升粮食生产力及区内自给率。而粮食生产亦必须对生态友善,促进生物多样性及健康有机农业。新规划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河畔湿地复耕

规划建议在城门河两岸引入生态友善农业,恢复自然河滩湿地,重建河流生态系统(见示意图)。类似新界塱原,透过人工回复淡水湿地,缔造生态友善农地,吸引候鸟、雀鸟和昆虫栖息,让农业与生态共生共荣。此外,例如2004年英国的Wallasea Wetlands Creation Project,将原本已填海的土地变为湿地,四年间,每平方米录得19000种微生物,更在高峰期录到有12000只水鸟,成功地变为一处良好的栖息地。

示意图:引入生态推动农业,恢复河滩湿地及河流生态系统。研究团队制图
示意图:引入生态推动农业,恢复河滩湿地及河流生态系统。

二、社区农地,耕住合一

除了城门河湿地农田外,建议区内增设社区农圃、垂直种植、天台种植、可食地景、鱼菜共生等设计,期望提高粮食自给率,达至“耕住合一”。在新的社区设计中,居民家前的园地加入社区农圃,让居民能享受农耕的乐趣之余,亦可种植食物供自己和邻居食用,加强邻里守望,推动社区参与。

在楼宇的座向设计方面,毗邻农田的楼宇依东西座向排列,减少遮挡阳光照射耕地。楼宇采取中低密度发展,切合周围自然环境。根据本地的实验数据,以每一万人为一小社区,面积约40公顷,只需8公顷土地便可满足一万人的居住面积(以5倍地积比率计算),另外一半(20公顷)土地用作农业和堆肥用途,每年便可以为区内提供50%蔬菜自给率,和25%的厨余回收堆肥量,有助减少粮食输入和厨余输出。(见图表)

图:研究团队、端传媒设计部

城市规划,需要高瞻远瞩,然而香港的政府规划相对短视,现时仍在探讨14年后的2030+。正当大家还在努力追求新增土地建屋之时,其实根据香港最新的人口推算,在2040年后香港将会出现人口萎缩,而且沙田新市镇亦已步入中年,因为钢筋混凝土的设计寿命只有50年,早应规划都市更新。

最近马屎埔强行征收农地事件,再一次突显永续农业和现有发展制度的矛盾、为了发展农业必须让路的二元对立。然而,耕住合一规划正好在此互取平衡,一场冲突或可化解,为社会带来共赢。

(姚松炎,中文大学城市研究课程副教授、学生团队:王洁竹,何恩清,魏颖琪,孙琮贺,梁卓楠)

注一:联合国(2016):世界粮食形势,粮食及农业组织,2016年4月22日查阅。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