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我的未來香港想像:耕住合一可能嗎?

最近馬屎埔強行徵收農地事件,再一次突顯永續農業和現有發展制度的矛盾。
沙田城門河。

Alexandratos and Bruinsma (2012)報告指出,全球人口將於2050年將上升至91億5000萬人,比現時人口增加約20億,因此糧食需求將需比2005/2007年度的產量多60%。但隨着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過去的糧食增長速度到底是否仍然可以持續,成為未來人類在食物安全上的重要風險。

根據Perma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2014)報告,現時的大規模農業模式已經隨着全球暖化的問題而變得不合時宜,報告認為只有回到小農在地經濟,生態友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及低碳的農業,才是未來糧食供應的出路。

現代化農業起源於1950年代,依賴大規模資源消耗、大量燃燒石化能源、化學肥料及規模效應,但隨着天然資源開始短缺,人口增加,可耕土地減少,水資源缺乏,以及泥土貧瘠化等問題,未來的農業方式必須作出根本的改變。

事實上,這些情況已經不是新鮮事物,全球的金融炒家和糧食大國,包括中國,都在從事收購海外農地的工作。根據Rulli et al. (2012),截至2012年5月,全球的0.7%至1.75%農田(相等於32.7至82.2百萬公頃)已經賣給外國投資者。

香港糧食高度依賴進口

這情況在香港也不遑多讓,現時有超過85%的規劃農地被長年荒廢,其中為數不少已經賣給發展商,等待改劃發展用途。香港本來是一處糧食高度自給的小鎮,在二戰前後,有高達13000公頃活躍農地,戰前以種植稻米為主,戰後則逐步轉為種菜。但自從1960年代,香港人口急增,政府決定在新界多處開發新市鎮,把原本綠油油的菜田變成灰黑黑的石屎(混凝土)房屋。糧食自給率亦因而大幅下降,譬如蔬菜自給率由1960年代的30%,下跌至2015年的1.9%,而現時的稻米自給率更低於0.1%。基本上,香港的主要糧食均高度依賴進口,不利低碳生活,令全球暖化繼續惡化。

香港的沙田新市鎮,是1961年的新市鎮規劃。原來的沙田盛產稻米,因為沙田背靠高山,一水傾注城門河道,河口形成氾濫平原,適宜濕地耕種。故此昔日村落聚集,村民依靠農田維生,古稱「九約」。然而,上世紀的沙田新市鎮規劃主要以棄農經商建房為主調,即所謂高碳排放生活方式,雖然沙田堪稱香港新市鎮典範,但時移世易,規劃理想經已更正。當前全球面臨極端天氣、全球暖化、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而沙田快將步入半百之年,需要考慮都市更新。

提升糧食生產和區內自給率

我們建議的沙田2050年新規劃概念包括:可持續發展社區、低碳生活、高度自給自足、減少排廢及多元經濟等。

其中,以糧食自給至關重要,因為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四年前美國就曾發生糧食失收,供應緊張,糧食價格大幅波動。2016年發布的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顯示(註一),2013年指數曾觸及219的多年高位,雖然今年指數仍在150上下,但隨着極端天氣頻密出現,加上炒家炒作,糧食價格波動勢將難免。

對於極度依賴進口食品的香港來說,在未來的規劃當中必須提升糧食生產力及區內自給率。而糧食生產亦必須對生態友善,促進生物多樣性及健康有機農業。新規劃有以下兩個重點:

一、河畔濕地復耕

規劃建議在城門河兩岸引入生態友善農業,恢復自然河灘濕地,重建河流生態系統(見示意圖)。類似新界塱原,透過人工回復淡水濕地,締造生態友善農地,吸引候鳥、雀鳥和昆蟲棲息,讓農業與生態共生共榮。此外,例如2004年英國的Wallasea Wetlands Creation Project,將原本已填海的土地變為濕地,四年間,每平方米錄得19000種微生物,更在高峰期錄到有12000隻水鳥,成功地變為一處良好的棲息地。

示意圖:引入生態推動農業,恢復河灘濕地及河流生態系統。研究團隊製圖
示意圖:引入生態推動農業,恢復河灘濕地及河流生態系統。

二、社區農地,耕住合一

除了城門河濕地農田外,建議區內增設社區農圃、垂直種植、天台種植、可食地景、魚菜共生等設計,期望提高糧食自給率,達至「耕住合一」。在新的社區設計中,居民家前的園地加入社區農圃,讓居民能享受農耕的樂趣之餘,亦可種植食物供自己和鄰居食用,加強鄰里守望,推動社區參與。

在樓宇的座向設計方面,毗鄰農田的樓宇依東西座向排列,減少遮擋陽光照射耕地。樓宇採取中低密度發展,切合周圍自然環境。根據本地的實驗數據,以每一萬人為一小社區,面積約40公頃,只需8公頃土地便可滿足一萬人的居住面積(以5倍地積比率計算),另外一半(20公頃)土地用作農業和堆肥用途,每年便可以為區內提供50%蔬菜自給率,和25%的廚餘回收堆肥量,有助減少糧食輸入和廚餘輸出。(見圖表)

圖:研究團隊、端傳媒設計部

城市規劃,需要高瞻遠矚,然而香港的政府規劃相對短視,現時仍在探討14年後的2030+。正當大家還在努力追求新增土地建屋之時,其實根據香港最新的人口推算,在2040年後香港將會出現人口萎縮,而且沙田新市鎮亦已步入中年,因為鋼筋混凝土的設計壽命只有50年,早應規劃都市更新。

最近馬屎埔強行徵收農地事件,再一次突顯永續農業和現有發展制度的矛盾、為了發展農業必須讓路的二元對立。然而,耕住合一規劃正好在此互取平衡,一場衝突或可化解,為社會帶來共贏。

(姚松炎,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副教授、學生團隊:王潔竹,何恩清,魏穎琪,孫琮賀,梁卓楠)

註一:聯合國(2016):世界糧食形勢,糧食及農業組織,2016年4月22日查閱。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